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有机 印染 越南  帝人 锦纶 氨纶 涤纶长丝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商标侵权花样翻新 缝企面临维权“高考
时间:2010-07-02 09:35:32  来源:服装时报  共有条评论

  在被侵权的机器商标上加贴“小心轻放”,堂而皇之避过监管人的耳目,于是一批批印有国际著名品牌的缝制设备就这样流入到了市场,并以比正品便宜至少一半的价格冲击市场。而原本是国内某缝机企业品牌的商标,却赫然发现被人以其他行业产品的名字注册为同名商标,并在相关专业媒体上大肆叫卖。类似这样新的商标侵权手段,近来不断在行业内出现,让相关当事企业很“受伤”。而如何识破这些花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维权,是摆在相关执法人员和当事企业面前的一道“高考题”。

  花样一:恶意售卖他行业同名商标
  
  L品牌这几年发展得不错,成功从三线品牌跨进了二线品牌。但没想到的是,过去不让人待见的L由于地位日渐提高而导致它也成为了被“侵权”的对象。只是这一次,被“侵”得有些“与众不同”。

  L品牌发现,它的品牌名字突然出现在一家报纸的分栏广告中,但内容让L方大吃一惊。原来,在这个小广告里,广告方以较大的字体标注要出售L品牌使用权。与此同时,直接打电话前来询问L方的业内熟人络绎不绝,他们都对L方在业务蒸蒸日上之际突然要卖掉品牌而感到大惑不解,以为L方资金链上出了问题。这让L方异常气愤却又苦不堪言。

  L品牌按照广告上提供的电话打过去想兴师问罪,没想到对方却振振有词地说他们虽然注册的名字相同,但行业类别完全不一样,根本不构成侵权。原来对方是以建材类注册的,他们故意选择在L品牌的行业媒体上打广告,就是想故意混淆视听,给大家造成误会,借助L品牌在业内的知名度而迅速把商标卖出去。

  L方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不得不采取息事宁人的方法把大事化小,最大程度地减小负面影响。于是,L方只能跟对方进行谈判,想自己出钱把本属于自己的品牌给买回来。好在对方也并没有过于纠缠,最后L方花了20万元买回了这个牌子。

  点 评

  吃一堑长一智,事后,L方去工商局把所有可能遗漏的领域全部进行了注册,尽管也花了一笔钱,但是,比起日后可能再遭遇侵权的麻烦和损失相比,这实在算不了什么。

  花样二:猫腻的“小心轻放”

  在缝纫机机身贴上“小心轻放”的标签,掩盖其机壳上标注的其他商标权利人的商标,以躲避工商部门的检查而长期获得非法利益。但让浙江台州的杨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费尽心思想出来的这一高明的“避法”招数终于有一天被识破,让他断了傍名牌的财路。

  据知情人士透露,日前,杨某在浙江台州某村的工厂已被当地的工商部门所查处,其所涉嫌侵犯“PEGASUS”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一批缝纫机被全部没收。但由于他的侵权手法相当隐秘,使得当天的执法过程颇为曲折。

   当日下午,当地工商部门对辖区内杨某所拥有的缝纫机制造企业进行例行检查,执法车刚要停下,却看到杨某飞奔进入后门的厂房内,执法人员遂尾随进入,但见厂门紧闭,敲了好久才有人开门出来,并表示最近缝纫机行业不景气,工厂已经停工数月。执法人员进入厂房进行检查,发现厂房内光线昏暗,生产线上摆放着十多台已经加工完成的缝纫机,却不见一个人影,但里面的气泵却不时发出嗤嗤的漏气声。依据经验,执法人员断定杨某说了谎话,遂进入厂房进行仔细排查,竟发现工厂角落里躲着10多个工人。但对其生产的缝纫机进行检查,却未发现任何侵权的问题。

   执法人员继续对其缝纫机进行仔细检查,最后发现其机身上标签比一般的缝纫机多出两片,执法人员突然意识到“会不会是标签贴住了侵权的商标,以方便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躲避检查”,于是立即撕开一张“小心轻放”的标签,但见“PEGASUS”商标赫然显现出来,而该商标系日本“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所拥有,在缝纫机行业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据记者了解,杨某为躲避工商部门的检查,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包括在侵权商标的外面加贴其他提示性的标签,且在每次生产时,安排专人放风,一旦执法人员到来时,立即拉出一条大狼狗堵在门口,以拖延执法人员进厂检查的时间,而后通知员工停止生产、拉下电闸关闭所有设备,企图造成未开工的假象来蒙骗执法人员。

  花样三:交叉侵权防不胜防

  上海惠工缝纫机三厂和上海海菱缝纫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侵权”纠纷,一度在业内闹得沸沸扬扬,堪称缝机行业最经典的知识产权官司案例。

  “海菱”牌缝纫机原本是上海惠工缝纫机三厂的金字招牌。但就在惠工三厂开足马力向前奔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在沪、苏、皖、滇等地发现了标有“上海海菱缝纫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制造”字样的“惠工”牌工业缝纫机,宣传资料内容及说明书内容与惠工三厂几乎雷同,让众多客户摸不着头脑,粗心的客户都还以为是同一个公司的产品。

  但实际上,这完全是两个企业两个品牌,只是“惠工”和“海菱”这两个名号,颠倒了位置,原本是工厂名字的“惠工”在后者成为了品牌名字,而原本是品牌名字的“海菱”却又在后者成为了工厂名字。

  惠工三厂遂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但无结果,于是以海菱公司交叉使用其商标、字号,混淆误导消费者,构成不正当竞争为由,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起诉。

  所幸的是,法院最终判决原告胜诉,认定被告在其缝纫机产品及产品说明书、宣传资料上同时使用“海菱”字号及“惠工”商标的行为构成对原告惠工厂的不正当竞争,判定被告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并向原告赔礼道歉,赔偿原告经济损失40万元并处罚款20万元。这起复杂的交叉侵权案至此才告一段落。

  点 评

   “小企业抄大企业,大企业抄国外知名企业,行业一大抄。”有人对缝机行业抄袭成风、屡屡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现象作了如此“讽刺性”的描述。近年来,品牌企业产品被仿冒,知识产权遭到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而且手段之高明,让人防不胜防。

  为什么维权如此困难?记者曾针对此问题在小范围内进行过集中调查,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如L品牌这样宁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中庸”心理比较多,企业认为维权成本太高,但一般效果甚微。为取得有力的证据,每次维权企业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暗访、调查,然而法院的判决往往会受到侵权企业的故意拖延而最终难以兑现。所以企业在遇到侵权时,多数采取私了的方式。由于执行力度不够,滋生了造假者的猖狂,等风声一过,他们换个行头又东山再起。二是在与侵权与维权的多番较量中,侵权者欺骗手段越来越高明,比如浙江台州杨某,制定了一整套应对执法的方案,连执法部门都差点被蒙骗,更何况维权企业本身。三是终端用户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维权行为往往在关键的用户环节夭折,用户的不配合或临时改主意导致整个行动前功尽弃,甚至还有部分用户点名要经销商或厂家提供假货。四是由于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机制和体制未完善等方面原因,也导致了企业受伤害而未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比如惠工和海菱的这起交叉侵权案,官司其实一波三折,到最后才被判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