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开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进行了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试点工作。如今,试点纺织集群地区已从最初的38个县镇,发展到175个(截至2010年底)市县镇,其纺织产业集群经济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超过了80%。可以说,以市(县)、镇区域经济为主的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以其旺盛的经济活力发展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逐渐壮大的产业集群经济
改革开放后,中国纺织服装业在改革开放政策、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依托要素成本比较优势,通过产业配套、国退民进、产业集中度提升等,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认为,伴随着国内纺织服装业的壮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产业原始集聚”阶段。这一阶段,依托沿海集贸和交易市场,纺织服装制造企业呈现集中分布的态势,但产业关联度较小,协调运作机能并不健全,呈现“集而不群”的碎片化状态。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进入“产业关联集聚”阶段,“区域品牌”逐步形成,产业链配套趋于完整,专业分工和协作程度有效提升,但仍然存在资源消耗较大、企业经营同质化倾向严重以及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客观问题。
第三个阶段则可称为“产业创新集聚”阶段,开始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后,产业集群发展进入了新一轮的战略调整阶段,产业集群在原有的“区域品牌”基础上,不断开始强化自身品牌效应,其主要特征体现在:区域经济开始由“生产导向型经济”转向“需求导向型经济”,由“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模仿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
广东省是国内发展纺织产业集群较早的地区,这成为该省纺织工业发展特色和产业竞争力的源泉。据了解,广东省现具有纺织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特点鲜明的产业集群超过30个,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粤东地区,其经济总量约占广东省纺织工业的80%左右。
比如,广东的西樵纺织业历史悠久,自古享有“广纱甲天下”的美誉,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的第一批中国面料名镇。据西樵镇镇长梁全财介绍,西樵纺织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走特色路线、具备较强研发创新能力的现代龙头纺织企业。现有纺织企业近千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其中民营企业占90%,已形成原料、织造、染整一条龙的纺织产业链体系,年产各类纺织面料10亿米,是我国第二大纺织品生产和销售基地。西樵凭借“千家厂、千家店、万台机、亿米布” 的雄厚纺织产业基础,已经成为在国内外都具备较大影响力的专业纺织产业集群。
目前,西樵每年推出面料新产品1万多个,更新率达80%以上,附加价值率在30%以上;每年入围中国流行面料的新产品超过200个,牢牢占据了中国高端面料的生产和市场供应。
纺织工业是山东省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该省形成了化学纤维、棉纺织、色织、服装、纺织机械等在内的链式结构工业体系。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产业集群17个,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约占全省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数的40%左右。
比如,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的纺织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该区2009年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针织文化衫名城”、国家级纺织产业集群; 2011年被中国针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针织工业超百亿元重点集群”。枣庄市市中区区委副书记修婷向记者介绍,2011年全区纺织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增幅18.6%,实现销售收入111.15亿元,利润6.5亿元,利税11.68亿元。生产服装69544万件,同比减少9%;生产棉纱58177吨,增长26%;布37548万米,增长35%;完成出口交货值2.3亿美元,增长6%;其中,自营出口创汇1.35亿美元,占全区出口创汇额的52%。
江苏是中国的纺织服装大省,其产业集群贡献突出,至2010年末,江苏共有纺织服装产业集群59个,其中,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定的纺织产业基地县(市)、特色城(镇)36个,由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认定的纺织产业基地县(市)11个、特色城7个,特色镇41个。全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中,苏南地区占59%,苏中地区占23%,苏北地区占18%。
经过逾30年发展,整体而言,目前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三角、珠三角、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五省。近年来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开始有计划地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并开始在中西部形成一些产业相对聚集的地方。不过整体来看,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和福建五省,仍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占据我国服装生产的主导地位,短期内,服装产业生产格局不会发生更大变化。
近年来,特别是国际性金融危机以来,东南沿海服装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逐渐加大,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生产规模已趋稳定,开始进行产业重新定位:一方面加快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方面加速向内陆梯度转移,特别是中西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出现新的产业集群。比如,江西、湖北、重庆、四川等中西部地区以及辽宁等东北地区,开始出现服装产业集聚。但是从产量绝对值来看,中西部地区还远未能成长为支撑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应对产业集群面临的挑战
虽然国内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前些年获得了高速发展,但在集聚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越来越受制于资源、环境、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压力。
土地资源方面,由于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日益匮乏,加上国家严控用地指标,土地价格快速上涨,使纺织产业发展受到限制。据了解,有的集群企业建设用地以租代征,没有土地使用证,企业不敢再做进一步的投入,直接影响了贷款融资和招商引资,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些集群因此出现大量骨干企业外迁,产业集聚度下降等问题。杭派女装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孟平曾向记者表示,如今在杭州本地做企业用地都比较紧张,再加上现在土地成本很高,所以,有人建议把生产加工部分往外转移到东西部地区,或者临近的中部省份,在当地保留设计营销部分。
资金方面,尽管一些集群企业建立起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机构,但是“融资难”仍是集群存在的普遍问题,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提升。因为国内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里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如果中小企业得不到发展,势必制约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有的企业虽然产品有市场,但是缺乏流动资金,无法扩大生产。有的企业希望进行技术改造,但苦于无法获得贷款,技改资金难以落实。
劳动力方面,“招工难”是纺织服装行业近几年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沿海部分集群表现得尤为突出,熟练技术工人匮乏、企业用工缺口较大等是普遍表现,招工东部企业比中西部企业难,中小企业比大企业难。温州索玛服饰有限公司总裁林绍东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工人人均工资已经超过了3000元,即使这样的工资,还是感觉招工不易,现在有的企业陷入有钱也招不到工人的境地。
如今,环保对于集群地区纺织业,特别是印染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地方基于对环境的保护,制定非常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且明显高于国家标准。不少地方对重点用能企业签订节能降耗责任状、能耗降低率、COD及SO2排放量作为约束性的一票否决指标进行考核。
另外,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虽然不少集群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加上优势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加大研发投入,使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但是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总体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集群企业中,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还处于贴牌加工、模仿加工的生产模式,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低,研发设计专业人才不足,造成产品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自由知识产权。比如,据统计,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在2010年底,百万人口研发人员数量分别只有广东的78%、江苏的58%,辽宁的56%,人才总量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仅占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有的产业集群在实际操作中的做法可圈可点。比如,中国面料名镇西樵在上世纪末建立了广东省纺织面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方技术创新中心,为镇内纺织企业提供素织物开发、分色印花、大提花设计、数码印花、流行趋势研究、产品检测认证等多项服务,开启了“科技兴纺”的纺织强镇之路。
目前,西樵纺织产业持续发展,形成“创新平台、交易市场、产业基地、产业链条、区域品牌五位一体、相互支撑”的格局,成为国内重要的高端纺织面料生产基地。
孙瑞哲认为,在西樵纺织产业集群内部,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向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转化;资源消耗形态、生产制造形态,正在向绿色低碳形态、生活方式引领形态进行有效提升。
而我们也相信,随着国内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进行,会有越来越多的集群地逐步突破自发生长、资源驱动型的发展模式,步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新型发展轨道。
-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如何走好下一步 07-20
- ·荷兰成衣鞋子家饰品及新车消费支出持 07-20
- ·服装业也要走向“中国创造” 07-20
- ·服装高库存催生打折潮 李宁公司4订单 07-20
- ·湖北纺织企业转用外棉、外纱 存棉企业 07-20
- ·华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交易异常波 07-20
- ·台湾开放大陆产制棉女或女童洋装等24 07-20
- ·产业链经济:中国纺织业原料市场大探 07-20
- ·杭州服装市场折扣潮 今年来得早 07-20
- ·外商在越南投资成衣纺织业开始呈衰退 07-20
- ·无菌纺织品有望终结白大褂带菌时代 07-20
- ·巴基斯坦希望与日本签署协议促进纺织 07-20
- ·英国马莎百货(M&S)服饰设计被批了无新 07-20
- ·活跃在“网上轻纺城”的新生代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