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洋名”途径
服装业
1通过国内商标代理公司注册国外商标,挂靠个国外总部办公地址,产品生产、销售及品牌持有人都在中国
2是通过吸引海外企业成为小股东,然后正大光明地推广自己的洋名。
奶粉业
1在国内申请公司去国外委托加工
2中国人在国外找当地人合作伙伴,以该当地人的名义注册品牌或者公司,实则由中国人操作运营公司
3注资国外牧场或工厂
【相关报道】
披件意大利“马甲”万余元搞定
记者调查发现,注册一个国外品牌几千块钱就可以搞掂。记者通过网络查询的结果是,注册不同国家的商标的收费标准不一样。在淘宝网挂出国外商标注册申请公开价,公司申请注册980元,个人则要1200元。
调查:注册香港商标要价约3000元
记者联系到一家总部在北京的注册国际商标代理公司,该公司的工作人员苏小姐表示,注册意大利的商标,费用大概在1.2万元,而注册香港的商标为3000多元,提供服务包括前期查询、注册申请、审核和公告,完成注册时间大约需要1年左右。公司申请注册只需提供营业执照的复印件,商标名称和相关图案的电子版。这位工作人员还坦言,目前很多国内服装厂家通过他们公司注册国外商标,而生产销售都是在国内,是营销宣传的一种商业策略。
最后,这名工作人员还特意叮咛记者注意事项,在国外注册完公司后不能直接在内地生产,因为国外公司在内地没有实地经营权,但其转换也非常方便,要么找一家加工厂进行商品生产的委托授权生产即可,要么在国内进行商标同步注册,但宣传时仍说自己是国外品牌。
“这样做保证你什么问题都没有,完全合法。”而迪赛男装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虽然标榜自己是意大利品牌,其实生产销售却在国内,但只要服装吊牌上注明产地是国内,以及授权代理商、制造商、地址、电话等信息,不存在欺诈行为,就是合法的。“工商没有规定国外品牌就一定要在国外生产,除非是写原装进口。”
析因:傍个洋品牌就能定高价
为什么要傍“洋名”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曾富浩表示,如果不宣称是国外品牌,根本卖不上价;另一方面,相比女装,商务男装更易于模仿,而且变化较小,售卖周期可以很长,导致了洋名集中于这个领域。
马王世家(香港)国际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晓凌告诉记者,目前服装“洋名”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国内商标代理公司注册国外商标,挂靠个国外总部办公地址,产品生产、销售及品牌持有人都在中国:另一类是通过吸引海外企业成为小股东,然后正大光明地推广自己的洋名。她指出,到国外去注册一个商标然后在国内生产销售在业内已不是什么秘密。而注册一个洋品牌相当容易,几千元上万元就搞定,而洋品牌更便于宣传炒作也易被消费者接受,在一些高端百货商场更能获得商场位置好、销售返点低等超“国民待遇”,甚至可以节约相当可观的一笔推广费用。
多位百货负责人均表示,百货选择品牌除了看注册地外,更看重的是品牌在市场影响力和在消费者的号召力,在引进品牌时更注重面料和设计。“这些品牌,不过无论是在国内注册还是国外注册,只要设计和质量好,档次符合商场定位,我们都欢迎。”广州友谊相关负责人表示。
广东省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也表示,广州商业物业这几年爆炸式增长,商场供大于求招商难度加大,对于百货公司来说,引进国外大牌,不仅要给好位置、大面积、低租金等进场条件,甚至要商场倒贴装修费用。
“洋名”可节约过半成本
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指出,奶粉行业的“傍洋名”现象涌现,主要是源于市场需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国内乳企出现信用危机,国内消费者不相信国内品牌,转向选购洋品牌,消费者相信洋奶粉质量的心理被利用,出现一批中国人海外注册奶粉品牌的浪潮。“中国乳业市场,目前50%都是洋品牌”。
王丁棉还告诉记者,这种模式成本很低,委托国外工厂加工仅需几千万就可以做,而若该公司自建牧场、厂房、买设备等需要资金2亿元人民币左右。此外,在国外申请公司和商标的费用也不是很高,在澳大利亚2万元左右就能注册公司。
王丁棉告诉记者,奶粉行业起“洋名”多是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等国家贴牌生产。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在国内申请公司去国外委托加工,第二种是中国人在国外找当地人合作,以该当地人的名义注册品牌或者公司,实则由中国人操作运营公司。第三种模式更为成熟,属于合作性质,注资国外牧场或工厂等。三种模式的共性都是产品基本全部回国内销售。目前,以上三种模式的“洋品牌”大概有200个左右。
而业内人士孙高旭表示,洋名穷出不尽最大的原因是利益驱动,处罚成本过低。按不正当竞争法最多才罚20万,处罚后,也很少有企业整改或召回其违法产品。即便处罚,他们早已获得了因“洋马甲”带来的千万倍利润。据业内人士透露,九美子目前的年回款额大约在1个亿左右,曾被指洋名的碧斯也基本有将近五六千万元的回款。
提醒:消费者需防“洋名”的虚假宣传
广州市消委会秘书长李永强表示,一些所谓的“洋名”品牌,利用在代理公司在国外注册一个商标打“擦边球”,但企业证照齐全、手续完备,从商标法来看并没有违法。
对此,李永强建议,如果消费者对某个品牌国外“身份”存在疑惑,除了要对品牌提供该国商标注册相关证件外,可以查实在该国是否有销售网点,是否有办公场所或科研机构;但如果有证据证明“洋名”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可以获得与商品同等价格的赔偿。广州工商局市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要企业提出的商标注册申请符合商标法规定,不违反相关法律,就可以予以注册并正常使用。国内生产的产品只要标明产地信息真实,国外注册品牌有授权委托国内相关企业生产,有授权代理商、制造商、地址、电话等信息,在目前法律环境下很难查处,除非能查明标称原装进口商品其实是国内生产,这就可以处罚。
王丁棉也提醒,这种起“洋名”的代工方式或许存有品质隐患。考虑到风险和利润,投资者不太可能选用最好的原材料,代工厂用料选择会有私心。
记者观察
欲弃“洋名”,民族品牌当自强
近年来,从奶粉、家居、到服装、珠宝、化妆品等产业领域,“洋品牌”绵绵不绝。
一方面,消费者有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盲目追求所谓昂贵的东西,忽略了产品本身真实价值。不可否认,产品潮流设计话语权还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许多品牌喜欢模仿;而一些企业为了节省品牌建设的时间,省去品牌建设的巨额投入,就“投其所好”弄个洋名提高自己的身份。这是国内消费观念还不成熟表现。当然,单纯指责消费者高看洋品牌并不完全正确。洋名在市场高溢价,弄个洋名可以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钱,也引诱了部分不法企业突破道德底线,想尽办法取个够“洋气”的名字,让文案高手编一个更精彩的品牌故事等,也是“洋名”盛行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目前市场竞争环境所逼的,现在一些百货商场招商时喜欢给“洋品牌”超级待遇,如“洋品牌”就给安排到一楼主要位置,甚至给予低扣点、倒贴装修费用等,而对于民族服装品牌安排位置稍为次一些,甚至常常还找借口把民族服装品牌“扫地出门”。储如此类,让这些所谓的“洋品牌”在市场上越来越吃香。
但是,在这里记者需提醒的是,那些已进入或者准备进入洋名运作的商家们,纵然“洋名”的身份一时帮助你的产品更快的打入市场,甚至为代理商和消费者所接受。但当企业做大做强,进入品牌塑造阶段之后,企业就会完全暴露在镁光灯之下,品牌的身世就会变成说不清道路不明的事。
当然,要真正根除“洋名”还是有一个过程,在日本、韩国都经过对该国民族品牌不自信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国内相关法律法规要对洋名保持高压态势,法律环境亟须完善;另外,就是还有待于本土品牌的崛起,需自身不断“修炼内功”,不断提升美誉度才能被消费者从心底里接受。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 ·中高档男装八成起洋名 标高价误导消费 09-10
- ·房租飙涨“压垮”零售百货 商业利润几 09-10
- ·服装定制市场潜力大 老资历设计师受欢 09-10
- ·购物中心调业态 零售比例做“减法” 09-10
- ·户外服装:注重功能性 前景可期 09-10
- ·瑞士8月夏装蔬果价降令消费者物价维持 09-10
- ·奥地利8月份躉售物价指数与去年比服装 09-10
- ·中高档休闲服合格率不到7成 摩西牌罩 09-10
- ·备受消费者关注 儿童家纺亟待强势开发 09-10
- ·美国服装零售折扣市场:电商难以渗透 09-10
- ·文锦渡检出一批进口衬衫甲醛含量超标 09-10
- ·中国轻纺城畅销面料排行榜 09-10
- ·市场走向预期 指数平稳运行 09-10
- ·福州百货商场夏装出清低至3折 今年提 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