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国对日出口的纺织服装企业反映,今年是最难的一年。有的中国企业对日出口业务量减少,有的虽然维持业务量,但在微利或无利状态下运营。
有企业反映,现在中日两国企业在对接方面出了问题。由于经济持续不景气,持续通缩,现在日本的物价尤其是服装价格甚至比20年前还低。而这20年恰好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当通胀供应商遇到通缩采购商时,供需双方对接时就出现了不少问题。
由于中国供应商的成本增加,有的外国采购商只好把需求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供应地。但成本毕竟不是影响采购需求的全部因素。当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后,有的中国企业通过提高自己的综合贸易服务能力,有的通过积极“走出去”,到东南亚投资设厂,或与东南亚企业合作,把订单下到东南亚企业进行加工,来减少成本上涨的压力。还有的企业则在生产方式上发生变革,从原来注重大而全转向注重小而精。
“今年是企业对日出口最难时刻,比金融危机时期还难。”烟台绮丽集团副总经理傅文明一见到记者就倒苦水。为了应对严峻的形势,烟台绮丽集团有两位副总经理,亲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亚洲乃至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题材OEM展会—CFF展会现场,为的就是近距离接触市场,了解客户的需求。傅文明在现场感受到的形势依旧严峻,中国加工成本刚性上升,日本消费市场并未好转,终端市场服装卖价依旧坚挺在低位,加上近来日元大幅贬值,让中国企业很多订单无法操作。“今年对日出口业务量下降不少。”傅文明对此很无奈。有不少企业像绮丽一样,由于加工成本上升的原因,许多订单被迫放弃。这些被中国企业放弃的订单流向了加工成本更低的中国周边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据《日本经济新闻》相关报道,各国家和地区占日本2012年进口服装的份额显示,中国时隔10年降至80%以下。缝制和装饰复杂的服装需要较高技术实力,仍由在地理距离上靠近日本的中国企业垄断。但由于日元贬值,日本服装进口成本比2012年上涨了两至三成,在日本进口服装市场,亚洲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地位正日益提升。据媒体报道,日本纺织服装企业已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和印尼,受此影响,今年上半年原产于中国的服装在日本服装进口总量中的占比从2005年81.1%的纪录高点降至71.4%。
面对这股不可逆转的产业转移洪流,中国服装出口企业如何应对?
优化贸易综合服务能力
对于中国订单转移的问题,南通绮美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正一一点也不回避。但他同时认为,短时间内,中国对日本服装出口贸易的综合服务优势,其他竞争者很难超越。
首先,中国加工队伍素质高,加工效率高。青岛君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王谦告诉记者,目前东南亚企业的加工还有许多问题。她的客人拿着秒表掐过,孟加拉国服装工厂4个工人的加工效率相当于一个中国1个工人的。中国高效率的加工人才,是笔宝贵的财富。中国的企业应激励好这批人才,让中国加工制造业在依靠人口红利转向依靠人才红利后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其次,中国与日本客商沟通便利,合作效率高。孙正一谈到,由于企业与日本客商合作的时间很长,彼此很熟悉,沟通顺畅,业务反馈效率高。比如中国供应商提出业务建议,日本客商第二天就能回复。供应商打样后,从南通快递递出,有的快递当天就能到达,一般第二都能到达。这样的快速反映能力是东南亚的企业短时间内无法企及的。很多企业反映,现在对日出口服装交期大多在一个月以内。青岛希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薛锋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日本订单出现交期优先的情况。为了保证交期,可以变更一些加工工艺,为的就是交货更快、交期更短,能更好地满足零售市场快速、多变的消费需求。薛锋认为,中国对日贸易的优势短期内难以改变。服装行业是个保鲜度要求较高的行业。中国对日贸易有优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大连、青岛、上海为中心的东部沿海的地区。这些地区离日本的距离相对较近,在操作订单方面效率更高。
另外,中日之间距离近与贸易规模大,中国供应商的贸易服务成本更低。孙正一向记者透露,中日之间货运发达,不仅班次多,而且由于充分竞争,货运价格很便宜。他告诉记者,从南通发往日本的快递每公斤只要6元,比从南通发往广州和北京的国内快递还便宜。这也是导致同样的商品国外零售卖价比中国便宜的原因之一。
走出去利用全球资源减轻成本压力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较上年同期下降31.1%,至49亿美元。相比之下,日本对东南亚的直接投资则增加55.4%,至创纪录的103亿美元。随着日本企业寻求更为安全的政治环境,以及更低的劳动力和商业成本,日本投资从中国转向东南亚的趋势或将持续。
东南亚的成本优势也让受成本上涨之苦的中国企业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近年明显加快。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生产成本的快速提升、全球区域自贸区建立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通过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规避贸易风险,参与全球化竞争,促进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主要集中在东南亚,这些国家凭借地缘优势、政策扶持、劳动成本低以及享受欧美日普惠制、自贸区关税减免等优惠条件吸引来自国内有实力的纺织服装企业投资建厂。据相关部门统计,2012年在柬埔寨、越南、孟加拉国和缅甸投资建厂的纺织服装企业有47家,比2011年增长了1.6倍,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
这一动向在CFF展上也得到了印证。一些参加CFF展的展商非常主动地“走出去”,到东南亚投资设厂。江苏红豆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是CFF的老展商,2007年,江苏红豆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红豆集团联合3家江苏企业及1家柬埔寨企业在柬埔寨西哈努克省建立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的经济特区。经过几年的建设,西港特区已成为首批通过商务部、财政部考核确认的6家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也成为首个签订双边政府协定和建立双边政府协调机制的合作区。目前,西港特区进展迅速,已形成3平方公里的建设规模,初步呈现国际一流工业园区的雏形,区内已入驻来自中国、日本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32家,解决当地就业人数8000多名。据该公司外贸业务员刘焱介绍,为了减轻成本上涨压力,现在红豆一些大订单、款式较简单的订单放在集团在柬埔寨的工厂加工。但一些样式较复杂的订单或交期比较急的订单,目前还只能在江苏本地加工。
CFF展的另一个老展商大连璐易美,今年依旧是展会上最亮丽的展位。大连璐易美展位吸引了很多日本客人。特装的展览形式、如专卖店般的商品陈列形式是吸引客商的重要原因。另外公司打出的将在越南设加工厂的宣传标牌也是吸引客人的重要原因。据大连璐易美公司总经理朴敏介绍,今年璐易美参展除了展示充满设计元素的产品外,还要向客商传递一个重要信息,大连璐易美已在越南布局加工基地,以便能为日本客商提供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随着中国国内加工成本的不断上涨,近年大连璐易美加工基地不断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前些年是把加工基地转移到中国内陆地区,现在把加工基地往东南亚转。据朴敏透露,璐易美在越南开设的独资工厂,明年4月将开业,加工基地转移到越南后,加工成本能降一半。
除了到东南亚投资设厂外,更多企业是谨慎地选择到东南亚寻找加工合作伙伴,把一些订单放到东南亚加工。
山东佰宜副总经理刘岩告诉记者,为了规避成本上涨问题,有不少企业把接到的订单下到东南亚加工,佰宜也在这方面开始偿试。
上海雅运纺织化工有限公司的李敏告诉记者,现在雅运出口日本的不少面料流向了东南亚。服装缝制从中国往东南亚转移的趋势不可逆转。上海雅运会关注东南亚服装业逢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并在适当时候增加对东南亚出口的窗口。
傅文明告诉记者,绮丽目前还没有在中国内地其他地区和东南亚投资的打算。但针对目前遇到的成本上涨难题,打算今年下半年到东南亚考察,看能不能到东南亚找到合作的工厂,把一些交期长一些的简单款式订单下给东南亚合作伙伴加工。
中国供应商已具备较强的综合贸易服务能力。利用东盟地区低成本加工优势来增强自己的贸易服务能力,成为不少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选择。中国与东盟间的纺织服装贸易不可小视。最近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服装行业产销需求与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指出,年初以来,我国对东盟出口持续发力,各月出口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半年累计对东盟纺织出口161.8亿美元,增长43.1%。东盟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中的地位首次超过日本。
舍弃大而全追求小而专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区域自贸区建立的加快,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产业转型升级、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及产品结构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除了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利用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提高自身综合贸易服务能力外,国内服装产业格局也在变化,行业发展已经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企业从注重产品生产的大而全模式逐渐转变为注重设计、研发、营销的小而专的模式。
李敏给记者看了一张客户发给她的照片,照片是日本客户在缅甸新开设的工厂,面积至少有一个8000平方米的展馆那么大,工厂里一排排密密的机器,里面满是年轻的工人,比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一些大纺织服装厂的规模还大。十几年前,中国还有不少这样的缝制工厂,曾让日本业界人士羡慕不已。而现在上海周边看不到这种规模的服装厂了。
上海中康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忠枝告诉记者,近些年中国服装业经营形态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服装业的未来走势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服装企业经历了兴起、发展到如今规模缩小的阶段。现在上海周边几千人以上规模的大工厂没有了。上海中康制衣有限公司于2002年在上海嘉定设厂,是生产、进出口为一体的外资独资企业。工厂兴盛时有300多名工人,但现在把工厂规模控制在五六十人。
李敏也告诉记者,上海雅运也在根据形势变化做调整。公司明年将在上海周边建一个二三十人的小工厂,加工一些高精尖产品,谋求更高附加值。
服装企业规模的变小,是成本上涨倒逼的结果。张忠枝透露,现在上海超过100人的服装厂都少了,因为现在负担不起那么多生产工人。上海周边有不少小服装企业变成了小作坊。因为小作坊成本低,他们可以不交五险一金,可以租用便宜的房子,可以用农电。这些小作坊有订单时,工人就聚在一起,无订单时就解散,运作很灵活。但不利之处是小作坊的生产格局会削弱中国服装业的竞争力。张忠枝认为,小作坊的劣势是没有远见,不懂分工协作,不强调团队精神。现在很多订单由外贸公司或大工厂接,接完再分发给小厂或小作坊。这种格局让外贸公司或大企业接单时也很迷茫,因为工厂不是自己控制的,不知接完订单后的把控程度如何。
若楠(上海)服饰有限公司是做针织毛衣的企业,在上海的工厂有20多人。该公司业务员文华玲则认为,小作坊的存在,给企业带来一些便利。若楠主要做自己接的订单。接单多的时候,会把一些订单发包给其他企业。文华玲告诉记者,现在上海有很多小作坊,这样企业接单时不用顾虑自己的生产能力,订单多时可分些订单给这些小作坊。文华玲同时告诉记者,现在的小作坊与中国服装业刚起步时的小作坊有着本质的不同,很多小作坊是由熟练技术工人组成,设备也较先进,同时还出现一些专业分工很细的小作坊,比如做针织套口、制版、缝片相对专业的作坊。这些专业作坊加工效率很高,质量也不差。
宁波朝和服饰有限公司参展人员向记者表示,宁波也有很多服装加工小作坊存在,但并不影响其企业的业务,因为各自有其业务渠道。而且这也是由出口订单交期短、数量小的贸易特点决定的。对于一些过小的订单,大企业不能开一条流水线生产,而小作坊能有效解决小订单的问题。该人士认为,小作坊的存在对企业有时也是一种补充。
青岛渡作运动服装有限公司是CFF展的新展商,但其摊位上客人络绎不绝。公司参展人员向记者介绍,由于现在大订单少了,适应多品种、小起订量的市场变化,公司推出了独有的热升华印花技术。有了这种技术,印花不用制版,而是用打印机打印。这种模式做1件和做1万件是一样的,因此企业能做到一件服装起订。这种模式很受客人欢迎,其在运动服领域运用得很成功。此次参展,渡作想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户外用品、宠物服装、服务业制服等产品品类上。
上述这些现象或许露出了中国服装业未来变化的一些端倪:当加工成本优势不具备时,中国服装企业只能向产业链更高端转移——设计、研发、营销,这些非劳动密集、不靠规模取胜的环节,将成为中国服装企业未来重点发展的环节。加工成本的不断提升,正在推动中国纺装企业向制造服务企业转型。从这个角度看,工厂规模的变小,各种小作坊的出现,未必是坏事,也许这正是中国服装制造服务企业的雏形。
-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寻求突破 优化贸易综 10-16
- ·杭州举办女装节 本土女装新生力量脱颖 10-16
- ·中国9月棉花进口同比降23.4%至20.13万 10-16
- ·棉花收储临退出契机 发改委正密集调研 10-16
- ·大连杯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图文) 10-16
- ·义大利纺织时尚產业面临严酷考验 10-16
- ·警惕涤纶成为下一个棉花 10-16
- ·孙瑞哲:产业压力还须科技破解 10-16
- ·香港品牌师为绍兴纺企量身定制品牌方 10-16
- ·针织面料遇到“寒流” 只为留员工转动 10-16
- ·服装企业需变革 寻突破口 10-15
- ·爱慕2013北京时装设计周完美落幕 10-15
- ·中国豪客境外血拼奢侈品 一次买十几个 10-15
- ·立信冀三中全会推有利纺织行业政策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