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户外鞋服生产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支柱产业。这些地区在发展上有着一定的共性,也遇到相近的困境,不过当他们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的户外产业也会有质的飞跃。
让我们以晋江的户外鞋和三门的冲锋衣为例,看一看现在国内户外鞋服生产的一些现况:
他们都是在2008年左右,开始有企业涉足户外用品生产,而且在此前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晋江鞋企拥有多年生产运动产品的经验,三门的绣衣业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闻名全国。两地都经历了高速发展,晋江户外鞋服产业年均销售保持30%左右的增长率,2012年就超过30亿元规模;三门冲锋衣生产企业近200家,2013年当地生产冲锋衣2000多万件,加上皮肤衣、速干衣等户外服装,年产值超过20亿元。现在,他们都在国内户外鞋服生产占据重要的地位,晋江年产户外鞋上亿双,是多个国内户外品牌的大本营;三门已是中国最大的冲锋衣生产基地。
不过,快速的发展让他们遇到相似的困境,这些问题也都在解决之中。
一、贴牌代工 利润微薄
几年前,一些国内代理商在取得品牌公司代理权后,就拿着品牌公司的版样,在国内寻找加工厂。贴牌加工,订单稳定,销路有保证,更加不需要高费用供养设计团队,对起步阶段企业有着很大的诱惑。但是缺乏自主品牌,也使得他们处于产业链的最底层,利润微薄。两件同样的国内加工产品,贴上国外的知名商标,售价就可以相差5倍以上。
而就当前国内户外鞋服生产情况,这些企业数量最为庞大,例如在三门就只有40个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仅占总数的20%。
解决:打造自主品牌
在这方面,晋江的户外鞋的处境相对好些,已经有了不少国内知名的户外品牌,虽然距离一线品牌尚远,但是销量并不低,而且已经进入良性发展。而在三门,自主品牌的打造还刚刚起步,今年8月,当地7家相关企业联合成立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按照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再交由统一的营销团队进行包装、推广。
二、生产工艺混乱 质量参差不齐
有数据显示,三门县内规模在30人以下的企业或者家庭作坊共100多家,规模在30人以上的企业或家庭作坊50家左右。生产工序也是每个厂家“各自为政”,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工人,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每件衣服都是“独一无二”,服装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解决:行业自律 制定生产标准
用流水线生产代替人工生产,保证每道工序的产品质量,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规格统一,提高生产效率,这些都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必然选择。相比之下,能够制定执行相关行业标准,则是釜底抽薪的解决办法。
在2010年,晋江鞋企就开始参与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一些大型企业还参与起草制定国际标准;2013年,三门冲锋衣行业协会联合质监等多个部门,开始制定全国首个冲锋衣行业标准。这样一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有了统一标准,监管部门在监督产品质量时也有据可依。
三、研发落后 “借鉴”泛滥
模仿是目前企业主要的生存之道,不少企业都是相互借用版式,稍作修改就上线生产,以获得短期收益。就是这种互相模仿、竞相压价的原因,让生产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整个行业举步维艰。而且,专业性户外运动者对于鞋服的技术力量要求较高,不仅要求轻便、适于运动,还要具备户外防水、透气、吸湿排汗、除臭、防紫外线等多种功能,如果功能性达不到户外运动装备的要求,产品不但面临滞销,品牌也可能因此垮台。
解决:大型企业开始走出第一步
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单纯“借鉴”的生产模式是不堪一击的。国内户外产业中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具有研发能力,研发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这也是国内户外品牌大多集中在大众户外市场的原因。不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些国际大牌也是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才有了今天的成果。从外行到内行,从大众到专业,走出第一步很重要。
- ·北京“十三五”重点规划服纺业转型升 12-03
- ·国内首个区域性时尚指数发布 厦门时尚 12-03
- ·泉州纺织服装业重原创 助推服饰国际化 12-03
- ·赵薇海清亮相AGNONA北京SKP新光天地新 12-03
- ·美国零售商联合抵制阿里 阿里回应:指 12-03
- ·东欧“节俭风” 二手服装进口商疯赚 12-03
- ·大数据吗?企业需破题 12-03
- ·山东进口服装不合格率达21.8% 12-03
- ·国家军用纺织品标准立项开题 12-03
- ·9省份为行业松绑“高征低扣” 12-03
- ·11月中国柯桥纺织指数简析 12-03
- ·豫棉日报:纺企积极筹备年度内纺织用 12-03
- ·纽约ICE期棉周二小涨收高 12-03
- ·孟加拉积极规范标准和安全意识重振成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