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公司又改回做加工贸易了。”2010年7月14日,三维数码纺织公司董事长曾祥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因为人民币升值和国内原材料涨价,目前公司尽量避免用国内的原材料。”
曾祥是最早一批到东莞经营纺织业的香港人,在纺织行业40年,由于在纺织技术领域的权威性及江湖地位,他被业内人尊称为“曾爷”。
近几年,经济大起大落,曾爷不得不频繁地调整公司策略。
国内的纺织品出口企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一般出口企业,目前基本不赚钱,就靠出口退税赚取一点利润;二是加工贸易企业,即原料进口,成品出口,企业赚中间的加工费。
曾爷介绍,最近三年里,他的纺织公司就在这两类出口企业中“变身”了三次。
最初,公司采用“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方式。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的棉花、棉纱等原料价格大幅下跌,并且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从11%调高到16%。“2008~2009年,公司改为从国内采购原料,拿出口退税。”曾爷说,尽管处于金融危机深谷期,但“当时企业利润有4%~5%”。
不料,时过境迁。2010年国内的棉价让纺织企业既吃惊又困惑。2009年10月份时,棉花的市场价还是12500元/吨,2010年7月上旬棉价一度涨到19500元/吨,涨幅超过50%!创下近十年来的新高。
考虑到国内原料价格高涨,出口退税已远远无法弥补纺织企业的损失,再加上人民币升值有利进口,不利出口,曾爷不得不让公司改从国外进口原料,于是公司再次退回加工贸易模式。转型为加工贸易企业后,曾爷的纺织公司减轻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
然而,出口企业生产成本仍在不断上升。 “2009年以来,人工、原料等总成本增加了30%。公司没办法把上升的成本全部转嫁给客户,自己要消化一部分,现在企业的利润不超过4%。”曾爷介绍,“公司出口的产品用美元结算,但我们要换成人民币来发工资,人民币升值仍然间接增加了成本。”
无疑,在人民币升值时,国外原材料市场相对便宜,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开展加工贸易,对企业更有利。然而,加工贸易方式也并非适合所有的出口企业。广州奥美施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莫锦涛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我们公司在1998年前也是‘三来一补’企业,后来改从国内采购原料。企业变来变去也很麻烦,因为我们公司需要采购的原料较多,进口原料要处理各种关税问题也有诸多不便。”
曾爷也明白,转型成加工贸易企业并不能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他的战略是:三维数码纺织公司自主研发设计高附加值的面料和服装,接海外订单后,转而做贸易公司,找代工厂生产。目前高端的订单是由珠三角的代工厂来完成,未来,曾爷希望由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国家来完成代工,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他的远期目标是企业能最终走向内销,成功地打造自创的服装品牌。
- ·全球创意人才在柯桥无界融合 “轻纺城 06-29
- ·环保“回头看”,江浙纺织企业成“重灾 06-28
- ·ICE期棉周三收高 报每磅84.87美分 06-28
- ·智能制造是实体经济发展趋势 06-28
- ·泉台寻找更多 智能纺织合作空间 06-28
- ·近3月人民币中间价下调4.47% 机构推4 06-28
- ·法国政府向国会提出新经济改革法案 06-27
- ·大朗打造“一圈四核五中心” 探索商圈 06-27
- ·2018中国国际时尚设计论坛在海宁举行 06-27
- ·不可阻挡! 俄罗斯投资2.5亿美元用于国 06-27
- ·伊朗全面禁止进口10大类1339种商品, 06-27
- ·人民币波动对纺织服装行业影响分析 06-27
- ·新材料新工艺智能化主导柯桥轻纺发展 06-27
- ·看兵团草湖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园的“蜕 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