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有机 印染 越南  帝人 锦纶 氨纶 涤纶长丝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曾爷爆料
“衬衫经济学”的终结
时间:2010-07-21 11:29:48  来源:亚洲纺织联盟  共有条评论

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一场白手起家的革命。没有资本、没有技术,唯一有的,就是充足廉价的人力资源。从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起步,多少也是这仅有“比较优势”所逼出来的选择。

有经济学家把这样的起飞模式归纳为“衬衫经济学”,大概也着眼于纺织品服装属于最为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之低端这一事实。再加上环境法规、劳动者保护法规的不完善,企业以环境为代价、通过压低劳动力成本求发展,几乎可以为所欲为。

直到几年前,中国经济学家仍然为这种“衬衫经济”大唱赞歌,乃至“不能不看好中国”、“中国经济比美国更自由”等等论调不胫而走。

如果说这种模式所创造的繁荣是个奇迹的话,那么这种模式的终结,也突然得超出人们的预想。

最近《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连续发表几篇长篇报道指出,2010年的加薪潮,反映了中国劳动力短缺的总趋势已经在现实中发生了难以抵御的影响,并将大大砍掉中国经济的增长率。该报用图表显示,到201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保八”基本已经不可能,其中2011—15年的GDP平均年增长率预计低于8%,2016—20年则为7%左右;到2021—25年降到7%以下,2026—30年则降到6%以下。这种下降趋势,和中国劳动力供应的萎缩基本是同步的。2015年,中国劳动力供应到达顶峰,并开始下降。

第三世界国家有更年轻廉价的劳动力

由于低端制造业使劳动市场以干粗活儿的非技术工人为主导,一般劳工到65岁以前就退休,年轻劳动力的供应成为关键。但是,也正是年轻一代数量减少得最厉害。其中16—24岁的劳动力供应已经到了顶峰,并在未来12年将下跌三分之一。在广东中山市,许多工厂缺员率达15—20%,乃至出现老板开着豪华车上街招募劳工的奇景。有关专家估计,自1970年代以来,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对GDP年增长率的贡献达1.8%;但到了2030年,劳动力供应萎缩则会砍掉GDP年增长率的0.7%,这一上一下,就是2.5%的年增长率。

与此同时,在劳动力最为密集的产业之一纺织服装业,越南和巴基斯坦的劳动力价格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以美元计算,中国沿海省份的最低月薪为117—147美元,孟加拉则仅为24美元。孟加拉一个挣得不错的服装业女工,月薪也才64美元。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估计,如今孟加拉是排在中国和土耳其之后的第三大服装出口国。孟加拉人口1亿6000万,其中有7000万劳动人口,估计可以替代2000万个中国的工作。供应沃尔玛等商业巨头的香港公司利丰集团(Li & Fung),去年在孟加拉的生产增加了20%,在中国的生产则下降了5%。

西方分散制造业基地的大战略

当然,像孟加拉这样的国家,还有许多发展的障碍需要克服。最糟糕的是教育不普及,识字率仅55%,和中国92%的水平相去甚远。结果,这个国家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仅为中国工人的四分之一。另外,基础设施的落后也是个发展瓶颈,没有中国那样的高速公路和电力网,乃至每天6—7个小时处于断电状态。但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些方面也相当落后,追赶起来很快。令人惊异的是,孟加拉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从2004到2009年的服装出口竟翻了一倍。况且,像孟加拉这样的地方,在世界上还有很多。

曾在克林顿政府中担任负责国际贸易的商务部副部长、耶鲁商学院前院长加滕(Jeffrey Garten)几年前警告美国:让制造业过分集中在中国,就像把石油过分集中在中东一样,有相当的风险。中国的制造业一旦因为政治危机、恐怖袭击、灾害等因素停运,依赖中国供应的美国就可能发生日用品的供应危机。

因此,他主张全球制造业的分布要多元化。特别是在离美国近在咫尺的中美地区,应该设有制造业基地。这一观点,代表着西方长期以来的担心。所以,西方国家欢迎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取代中国的制造业,一有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工厂迁过去。

应该说,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是突变性的挑战。就在两年前,西方媒体还充斥了“中国制造”征服世界的喧嚣,中国被描绘成从高科技产品到低端制造业产品都有主宰性优势的“全能冠军”。而如今的新闻里,几乎每天都是制造业离开中国的报道和讨论。很明显,西方企业界在寻求自己的供应链方面,正在完成一个巨大的战略转型。他们把中国看成过去,把更穷、人口更年轻的第三世界国家看成未来。

中国在面对这一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挑战性的经济转型,显然准备不足,回应无力。由于国家缺乏宏观的战略性设想,由于地方政府一味寻求政绩工程式的短期“发展”,乃至在劳动力供应短缺的迹象已经相当明显时,仍然试图维持劳动力密集型的结构,希望以稳定汇率等等措施,把眼看就要失去的“比较优势”固守到最后一刻,进而丧失了为技术升级进行准备的宝贵时间。

富士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面对加薪潮,富士康的战略是迁移至内地。但是,在中国的劳工结构中,不管到哪里设厂,也不可能在深圳用深圳的工人,在陕西用陕西的工人。

中国劳工的主力,是2亿3000万的流动人口。他们在深圳也好,陕西也好,追求的是相对接近的工薪。工厂的迁移,在劳动力成本上节省的开支非常有限。内地的工业基地在能源材料及成品的运输上,成本要远高于沿海地区。所以,工业西进并不能挽救制造业的衰落,甚至对延缓这种衰落也没有太大效力。

总之,如果中国继续在最近三十年的经济奇迹中固步自封,衰落将是不可避免之途。

作者是美国波士顿萨福克(Suffolk)大学历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