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占平:中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进展情况
今天上午,在于上海举行的2005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副司长马占平先生就“中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的发展与改革”一题作了精彩演讲。
马司长首先对中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回顾。他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政府建立了全国性的纤维检验机构,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现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包括棉花加工企业自行检验,专业纤维检验机构(以下简称纤检机构)公证检验两部分。纤检机构还负责复验仲裁和行政执法。纤检机构依据《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实施公证检验,一是接受纺织企业的申报,对经营性棉花进行公证检验,公证检验结果作为纺织企业与售棉企业结算的依据;二是对国家储备棉花进行强制性公证检验;三是中国纤维检验局对经公证检验的棉花实施监督抽验。 在谈及棉花检验标准时,他用三个阶段进行了概括,一是借鉴美国标准阶段。二是借鉴苏联标准阶段。三是现行标准阶段。他说,七十年代,为满足计划经济的需要,简化等级,方便贸易,制定了8个级(含级外)的品级标准,现行GB1103-1999标准是在七十年代标准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分级原理没有变化。 接着马占平就“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发表了看法。 他表示,现行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对促进棉花生产经营企业提高棉花质量,打击掺杂使假,保障购销双方的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现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不能适应建立棉花市场、发展市场交易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棉花质量标识缺乏公信度和权威性。 二是感官检验缺乏科学性且容易产生纠纷。 三是现行公证检验模式存在局限性。 他说,随着棉花市场化流通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迫切要求改革现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善棉花检验手段,建立科学性、普遍性、权威性的公证检验体制,保证棉花质量,促进棉花进入市场交易。在这种背景下,2003年9月17日,国务院批准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启动我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的改革。 最后马司长对“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主要内容及进展情况”作了详尽的介绍。 他首先指出,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改革方案,改革指导思想是,以确保棉花质量、促进市场发育为核心,完善棉花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我国棉花和棉纺织品的竞争力,推动棉花产业健康发展。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采用科学、统一、与国际接轨的棉花检验技术标准体系,在棉花加工环节实行仪器化、普遍性的权威检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科学权威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 关于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棉花加工环节实行公证检验。 二是采用快速仪器检验棉花质量。 三是制定和实行新的棉花质量标准。 四是采用国际通用棉包包型。 五是规范棉包重量。 六是实行信息化逐包编码。 七是发展棉花专业仓储。 八是改革公证检验管理体制。 演讲中马司长强调,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一是提供免费公证检验服务。公证检验经费由中央财政解决。 二是农业发展银行对企业更换大型打包机优先提供贷款,并由国家给予贴息。 三是国家储备优先收储经公证检验的大包型棉花。 四是将新体制棉花纳入期货交易和电子撮合交易,并在一定时期内免收交易费。五是农业发展银行在棉花收购贷款供应上优先支持。六是严格棉花加工资格认定,不参与改革的加工企业不予大包棉花加工资格认定。 在谈到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进展情况时,马占平介绍说:整个改革分为准备、试点和全面实施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从2003年印发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开始到去年8月底前,主要是做好改革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属于第二个阶段,去年9月至今年8月,主要任务是进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试点。第三阶段,从2005年9月起,全面推开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现在改革的试点工作即将结束,总的来看,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进展基本顺利。截至目前,14家试点棉花加工企业按新体制累计加工皮棉约3万吨,按照操作规程取样、送样正常。8家公证检验承检机构累计检验棉样12万多个,计2.8万吨,检验仪器运行平稳,数据及信息传输顺畅,达到规定要求。从试点反映的情况看,棉花质量由传统的人工抽样检验过渡到仪器化包包检,项目全面,数据客观、准确,检验的科学性、公证性、权威性大大提高。按新体制加工、检验棉花,有利于加工企业节省成本,提高质量,加快加工进度,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纺织企业配棉,减少交易纠纷。 最后马占平总结说,中国是棉花生产和消费大国,棉花质量检验与产、需各方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中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棉花流通效率提高,流通成本降低,棉花质量保障能力和纺织品国际竞争力将逐步增强。我相信,不论是棉花的生产、加工、销售、需求各方,都将从改革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