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织疵最小化
(以下是权威针织学博士DR.JIM KNAPTON文章翻释本)
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请教有质量意识的针织商。我确信他们都会遭遇到相同的织疵﹐不管织疵水平高低﹐失误的理由基本都是相同的。通常爆孔是记录表中处于首位的﹐其次是花针﹐漏针﹐起横同针路必定是处在第四或者第五的位置﹐既然80 / 20 的原则总是被认可。具有最大利润的应是那些知道怎样去调校机器达到最佳状态的针织商。 一个使人模糊的争议是﹕我发表在针织时代论坛上的二月和五月的先前的论文﹐第一篇的标题是﹕合理布封的工程技术﹐第二篇是合理布重的工程技术。也许很多不同类型的针织机能织纯棉或混纺的织物。你的第一个想法是给顾客准确的布封和布重。 例如﹐你可以在18”~22”的筒径范围的针织机上织22”﹐5.3 OZ/Sq.Yard的布类﹐只要你准备使用不同纱支 (18S/1~20S/1)﹐并且调校线圈横列长度至180.4”.但怎样去接受织疵水平折衷解决方案与可编织性极限的挑战? 我们都知道这才是重要的。 可编织性﹐可看作是在一些针织机可轻松织相似布类的特性。它实际量度 “织机效能”﹐即高效能水平,表示无计划停台时间短﹐ “织疵水平” 即低织疵﹐表示每100码只产生少量疵布的针织状况。既然﹐每种织机都有实际的最佳状态﹐第一个挑战是我们怎样定义最佳状态。第二是怎样始终调校好机器使它处于最佳状态。顾客对织物的要求在针织上用纱与线圈长度具有很广的的变化范围。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 即使在最好的环境下﹐针织也是一个不平常的流程。例如22”针筒的织机﹐在线圈形成中只有极小的空间适合纱线通过。简单的几何学公氏表示了为纱线所用的空间﹐且每条织针被限制在﹕ (A-B-C) / 2 = 0.045 - 0.010 - 0.020 = 0.0075” A = 两沉降片之间的距离 B = 沉降片厚度 C = 针钩厚度 那么理论上纱线直径d是﹕d = 0.038 / Nc 简单说﹕纱线最粗超过Nc = 26S/1﹐将不适合于织针同沉降片﹐而且不能在22”针筒上进行织造。 很明显﹐这里出了点问题。例如﹕织20S/1棉纱在22”针筒的织机上﹐这些差异是容易解释的。但在一定张力下的纱线﹐清纱后用在针织上﹐形状容易发生改变。 粗纱被卡在织针与沉降片之间﹐但由于技术所限﹐有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尝试织幼纱及羊毛纱。粗节﹑结头﹑粗幼明显加剧了这类投诉﹐事实上又是怎样的呢? 一条非常有用的针织参考数﹐在欧洲被有规律地应用﹐但在美国不经常使用﹐这就是密度系数 (K) ﹐即K = 1 / L*Nc﹐同前﹐L是线圈长度﹐Nc是纱线支数。既然理论上纱线直径是α到1/√Nc﹐K是有效的比率﹐介于纱线直径同线圈长度有关。即K =α*d / L。然而对于单面机﹐不考虑织机型号 (针数/英寸)。K的变化范围介于1.2~~1.8﹐更重要的是﹐最佳编织性能状况是显示图表的原因﹐广泛发生在这段范围﹐也就是说K=1.5。 我们有一个新技术证明针距(数)在线圈长度和纱线支数作为最佳针织条件方面是最有利的关联关系。从有关布重的工程技术伦文中应用这些资料﹕ (表1) 在少部分针织布类中这是很好的﹐甚至更进一步扩大了这个限制﹐见表2 在这些条件下﹐很多布类都可织造。我们对针织更深的了解除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可弯曲﹐即使使用不同的纱支﹐线圈横列长度﹐调校好机器可使之处于可编织性范围内。 应用密度系数理论﹐这些都容易计算出来的。当你明白每码针织布﹐甚至每件衣服的交付﹐始终会遇到顾客的要求﹐不论心情好坏﹐拥有被顾客认为做得最好的技术知识﹐我们就拥有了最好的发展空间﹐满意的顾客。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赛的今天﹐创造利润必须关注 “针织工程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