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生物医用纺织材料面面观
常常从电视、报纸上看到有关人工肾、人造血管的新闻报道。这一领域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据报道,仅北京几所医院近几年所使用的人造血管90%为国外生产。人工肾、人造血管等都属于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在我国纺织“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产业用纺织品将在这一领域进行重点攻关。
技术成熟但应用有限 据记者了解,人造血管于1952年首次投入使用,在大约5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迅猛发展。它是在拉舍尔双针床经编机上织制而成的,可以是直管,也可以是Y型枝管。目前人造血管使用最多的材料是聚酯、聚四氟乙烯纤维和尼龙。我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投入力量研究,并且进行过小规模的生产,临床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原上海丝绸研究所已退休的陈稼教授曾主持开发真丝人造血管,并担任过申报国家专利课题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他当年研究用真丝加少许涤纶变形纱仿制人造血管取得技术突破,解决了涤纶人造血管容易脱落的弊端,具有强度高、不生锈、易与人体组织亲和的特点。经上海中山医院植入病人体内30多年的实践检验,证明效果良好。记者了解到,由于人造血管生产环节多,使用数量少,国内多数研究生产单位还只是停留在基础研究和小试阶段,因此,目前我国各大医院使用的人造血管基本上是进口的。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朱民儒认为,国产人造血管、人工肾从技术上说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但实际用量很少。原因很多,其中医院的导向有很大作用,造成病人往往容易接受国外权威产品。他说,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尽快开展国内与国际医用生物制品间的技术合作,二是要发动全行业的力量,加快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在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方面开发力度和发展步伐。 医用纺织材料异军突起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近几年得到各国重视,美国、英国、日本等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制开发。如心脏经编支撑装置、多层结构经编人造血管、经编纺织心脏瓣膜等,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及生产体系,同时出现了许多专门研究和生产此类产品的机构和企业。我国在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方面发展较快,如天津工业大学、上海东华大学等都投入力量进行课题研究开发,并有产品问世。目前,研发领域有止血纺织材料、血液透析膜材料、治疗与修补用纺织品(心脏用网托、疝气修补的网状织物、神经导管)、移植类医用纺织品(缝合线、人造皮肤)、人造器官类纺织品(人工肾、人造血管)等。天津工业大学齐鲁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我国在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方面研究已有多年,但是,应用很困难,产业化的路仍然很漫长。这既需要医疗主管部门和医院、病人的配合,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最适合人体各方面需求的新型纺织材料。 各方面通力合作为上策 我国虽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纤维生产大国,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新型纤维特别是高性能纤维的研究开发方面仍处于落后状态,尤其是人造器官的研制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 据了解,原上海丝绸研究所从生产到停产一共生产了几千根人造血管,直径最细的达7mm。而现在国外已经把3mm规格作为主攻方向。一旦直径小于3mm的人造血管出现,就可以应用于心脏的冠状动脉瘤等疾病的治疗之中。因此,以“直径小于3mm”为目标,许多国家正在进行各种各样的研究。目前,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领先世界。 我国开发生物纺织品的机构与企业多为单打独斗式的,仅局限于几所大学在搞基础课题研究,批量生产的厂家不多。业内有关人士认为,由于科研投入大,企业、研究机构经费有限,致使生产萎缩,规范的标准只能照搬国外的,造成使用者多有顾虑,进而选择进口的产品,长此以往,就形成一种无奈的循环。我国每年进口的人造血管有多少,没有一个精确统计,但肯定的是钱都让人家赚走了。有识人士呼吁,国内各方面要加强通力合作,努力提高我国高性能纤维生产技术水平,拓展应用领域,我们才能在高科技纺织品领域真正有所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