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S 2股线主要工艺
混配棉时,控制断裂长度及含短绒率是主要考虑指标。断裂长度相同时,选择较细的原棉纺纱,有利于提高成线强力,用索氏可纺支数公式来核算配棉效果,较为简便有效。选择细纱/股线捻系数比 单纱上的捻回以不平衡力偶现象存在,合股线如采用与单纱相反的捻向,则形成的相反力偶会使线与纱的捻回应力达平衡,并获至稳定。如细纱/股线捻系数选取合适,可使股线捻度较单纱更稳定,具备更高的强力及耐磨力(特别是纵向耐磨能力)。 股线外层纤维捻回因干涉而减小的情况下,内层纤维捻回则增加,因此,在相同或较高强力下,股线较单纱的手感及光泽更良好。结合纱线用途合理选择细纱与股线的捻系数比值(K值),是捻线工艺设计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选择K值时,要使股线中的每个单纤维强力能被合理利用,即成纱中的单纤维具备相同的捻幅,以消除纤维受力的不均衡状态,最有效地发挥各根纤维的作用,获得良好的合股效果。 在采用干捻时,由于纺纱时纤维刚性较湿捻大,因此,在选K值时应注意捻回平衡。当单纱断头维持在一定水平时,可适当降低单纱捻度,使单纱在合股时能更完善的被解捻,并使单纱间容易压紧而形成一个整体,减少纤维间滑移及纱线的不良结构变形,从而使股线捻回更稳定,有利于成纱强力的提高。 从经济观点来看,在保证股线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K值,可以相应的降低锭速,有利于节约电能和减少机物料的消耗。实践证明,配棉指标及单纱条干均匀度理想状态下,可将K值适当减小;如果单纱强力单纯是靠增加单纱捻度来维持时,则K值配置过小或不适当反易使股线强力下降。 为寻求最佳K值,可以拟定10个方案在纺42S/2线的机台上进行较长时期系统地对比。 实验结果表明,K值以1.325最理想。若纺42S/2线,单纱捻系数可维持在3.8-4.2左右,即达到为临界捻系数的80?90%。控制单纱张力 捻回平衡及重分布原理使合股线具备了特殊性能,除合理选择K值外,在并线过程中,还需消除两根单纱传力不均衡现象。 当两根单纱传力不均衡时,张力大的单纱有被拉直的趋势,而另一根则包绕于它的外缘,成为股线的内层组织。这时加捻中心不在两根单纱接触点O2处,而是在图中的阴影部分,与被拉紧的单纱中心相重合。 当P1继续增加时,中间一根单纱将有被完全退捻的可能,从而削弱股线应有的强力。此时中层纤维捻幅较大,其余内外层纤维捻幅始终很小,因此,股线的弹性差。在O2处由于捻幅剧烈变化,两根单纱相互干涉,使纤维排列紊乱,并产生内应力及摩擦力,导致股线强力下降及捻回不稳定等。 以上现象干捻较湿捻更为突出,生产实践中,可以通过统一筒子张力、重量和并线张力弹子重量、落针号数及位置高低、整顿机械状态及加强纱线通道光洁,加以消除。除杂 结合股线特点,除在纺前釆取与普通单纱类似的除杂措施外,还应注意做好细纱后二道络筒工艺设计(绞纱成包出口的须经二道络筒)。 第一次络筒应按原棉变化而定,当成纱上定型棉结及带纤维疵点多时,缩小清纱板隔距(约为纱线直径的1.5?1.75倍),加大张力,进行“刮”;当原棉中甲乙杂高,成纱表面棉结松散及不带纤维疵点时,可加快槽筒速度,减小张力,稍许放大清纱板隔距(约为纱线直径的1.75?2倍),进行“抖”。 股线表面较为光洁柔软,不宜过份“磨”或“刮”,否则易破坏股线表面纤维结构,造成大量断头,影响络筒生产效率,因此,在第二次络筒时须放大清纱板隔距,加大张力重量,并将槽筒速度降低25-35%左右。 生产实践证明,经第一道络筒的除杂效率约为35-42%,第二次络筒的除杂效率约为8?12%。这样,梳棉机棉杂控制在40?50粒/10格林,管纱在55?65粒/10格林范围内时,32S/2?42S/2股线结杂可稳定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其它 开始投产时,捻线机罗拉速度开到60转/分,运转一个月后罗拉速度可至正常。 关于钢丝圈配置,捻线机钢领为D.S型单边钢领,若用G型钢丝圈,烧毁及飞脱较多,用S.O型及D.S型钢丝圈,飞脱情况大有减少,S.O型比较令人满意。至于号数选择,通过实践对比发现,用K.h.考里茨基公式算出的重量偏重,在直径41毫米的D. S钢领上纺42S/2股线时釆用S.O型3号钢丝圈比较合适。 成形方面,釆用41毫米直径钢领时,釆用二个方案作对比研究,以方案二管纱容量大,成形美观(见成型对比实验结论列表)。 生产实践证明,在干式捻线机区域不宜釆用直接喷雾加湿,除因干捻机防锈性能差外,直接喷雾产生的湿度还只是在股线表面粘附,实际呈水滴状态存在,因此,引起渗透不均匀,造成股线内应力偏差,影响强力增强系数的提高。 至于温湿度掌握方面,对半年中42S/2股线区逐日平均温湿度与当日质量指针,用二元线性相关公式求得相关系数,结果显示,二者介于一般性相关与显著性相关状态之间,证明合理控制温湿度可显著改善股线质量指针。 从温度与质量指针呈负相关、湿度与质量指针呈正相关的情况下看,捻线区以控制低温高湿为佳,并可釆取提高络筒区的回潮率(一般可控制在8%以上),使捻线区股线含湿呈均匀散湿状态,通过摸索发现,捻线区的温湿度控制在温度18度,相对湿度70%以上为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