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新材料及先进加工技术
发展多元纤维资源,化学纤维、天然纤维、新型生物化学纤维的高性能、高功能开发以及纤维的再生循环利用技术,是我国纺织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这一领域当前急需发展的ll项关键技术包括:①碳纤维(CF)、芳纶(AF)、芳砜纶(?SA)、新一代超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的产业化研发 对于碳纤维、芳纶等几种纤维急待进行产业化开发和应用。对国内有一定开发基础的芳砜纶,应加大投入产业化开发力度,形成年产1000吨以上的产业化生产线。对性能特别优异、用途广泛的聚苯并双恶唑(PBO)等纤维应开展预研究。同时要对国内已有基础的新一代超高强高膜聚乙烯等应用技术深化研究,实现产业升级。②新型聚酯多元化技术品种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聚葵二酸乙二醇酯、共聚酯等的产业化研发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PTT)是聚酯大家族多元新技术品种,它染色好、弹性好、挺括、干爽、易加工、抗污性强,兼有涤纶、锦纶及部分氨纶纤维性能特色,不仅可用于面料、地毯、非织造布等,还可用于薄膜、塑料等新型树脂材料,发展前景广阔;聚葵二酸乙二醇酯(PEN)的透明性、阻隔性能好,利于聚酯在啤酒瓶等高性能非纤维领域的拓展;共聚酯(C0-PET)则主要用于海岛纤维的生产,是改性PET中急待优先发展的重点品种。⑧可降解聚乳酸纤维(PLA)及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Lyocell)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 可降解聚乳酸纤维是一类可完全生物降解的高分子物,它是以玉米淀粉等天然生物资源为基础原料的新型纤维材料,具有光泽靓丽、舒适、耐用、滑糯、快干等优点,特别是它所具有的优越生物降解性和适用性受到世界关注,所以在我国急需组织力量对其进行攻关研究。Lyocell是采用新型溶剂、无毒工艺生产的新一代纤维素纤维,兼有人纤和合纤的性能,国内在产品应用开发上已有多项成果,但仍急需发展。④大豆蛋白系列化纤维及应用技术 大豆蛋白纤维是我国自主研制开发、国际上首次取得工业化试验成功的植物蛋白改性纤维。该纤维强度适中、比重小,手感柔软,光泽柔和,吸湿和导湿性能等优良,亲肤性好,抑菌功能明显,满足舒适性和健康性要求。目前国内已建成单线产能1500吨/年的工业化生产线,还需进一步开发大豆蛋白纤维服装用、卫生用功能,研究纺纱、织造、印染后整理关键技术,开发纯纺、混纺、交织等各种面料,使大豆蛋白纤维产品的产业化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⑤年产60万吨以上新型PTA成套国产技术 当前我国聚酯原料PTA缺口大,自给率低,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过大,严重制约涤纶纤维的尘产和发展,一半以上PTA需要进口,而且目前国内PTA生产全部采用进口技术。因此开发年产60万吨以上新型PTA成套国产化技术意义重大。且对推动我国PTA工业的发展,提高聚酯涤纶产业链的综合竞争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⑥新一代直纺涤纶超细长丝及高效新型卷绕技术 国产涤纶长丝关键技术装备的成功研制,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化纤工业的迅猛发展,然而针对国际上围绕涤纶长丝新工艺、新装备、新品种的技术迅速发展,我国必须不失时机地发展最新技术,加快产业升级。当前重点要研发直纺长丝可生产dpfO.3~0.5超细纤维工艺和高速高效卷绕装置等新一代技术。⑦高档复合非织造布技术 我国非织造布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单一的工艺产品已不能满足使用的要求。因此,急需发展非织造布复合技术,例如纺粘-熔喷-纺粘(SMS)、梳理成网-纺丝成网-梳理成网(CSC)、梳理成网-熔喷-梳理成网(CMC)、梳理成网与浆粕气流成网用水刺复合、纺粘与木浆纤维复合等。这些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因此要加快该项技术产业化的研究。预计2010年复合非织造布将占非织造布产量的10%,达到20万吨。⑧新型医用纺织材料技术 新型医用防护品、保健纺织品以及人体功能性纺织品市场前景广阔,但国产的医用纺织品综合技术性能不能充分满足需求,主要依靠进口。为此,必须开发研制具有高阻隔性、高透湿性、良好过滤效果和低成本的防护材料,以及人工肾、人工肺等人造人体器官。目前医卫纺织品用量为28万吨,预计2010年将达到40万吨。⑨膜结构材料及新型蓬盖材料技术 虽然膜结构材料及新型蓬盖材料在国内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国内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膜结构材料基本依赖进口。因此急需对膜结构基材、涂层及整理工艺设备以及建筑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目前膜结构材料已达到62万米2,估计2010年可大量推广应用。⑩农用非织造布及化纤网技术 农用非织造布及化纤网主要包括防寒防冻材料、遮阳防旱材料、防鸟防虫材料、防草膜、保温保湿材料、果树保护材料、育苗播种基材等,可实现农副产品的早熟、高产、稳产、无公害、无污染种植。需根据农业实践需要,研究产业化生产技术,以降低成本,扩大使用。预计2010年农用非织造布将达到30万吨。⑩智能纺织品的开发研究 智能纺织品是指对环境可感知、可响应并具有功能发现能力的新材料,具有舒适、健康、防护的特异功能,可检查、储存、控制人体信息,并将测试的身体数据或功能传递到控制中心。研究内容包括:传感器的电子元件不能对人体产生干扰或制造麻烦以及柔性体纺织开关、导电纱线、柔性电子线路板等关键技术。(2)纺纱、织造、染整高新工艺技术 加速纺纱、织造、印染工序连续化、自动化、数字化进程,实现对产品设计和功能仿真、生产过程的快速重组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各类企业可应用电子商务,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