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展会
“中国纺织成衣展·欧洲”策展人孙晓明谈对欧出口新机遇
2018-11-13  浏览:1

纺织科技网纺织科技网--专业的纺织技术论坛

□ 本报记者 赵颖

前来“中国纺织成衣展·欧洲”观展的采购商以企业决策者为主。

7月4日~6日,在日本已成功举办了17届的“中国纺织成衣展”亮相德国柏林,主办方中纺集团携手50家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与欧洲采购商实现了无缝对接。在欧洲市场尚未走出经济颓势的背景下,德国柏林展现出了怎样的市场机遇?业界对于首次在欧洲举办的“中国纺织成衣展”作何评价?近日,作为本届展会策展人的中纺广告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晓明,向记者畅谈了此次赴德展出的感受。

柏林彰显新时尚之都魅力

记者:“中国纺织成衣展(cff)”作为一个诞生于日本的纺织服装采购展,其多年来的展会品牌形象得到了日本业界的高度认可,商贸效果也为中国企业所信赖。相对而言,当前欧洲经济还未摆脱泥沼,市场走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是什么样的发展机遇与商贸前景促使主办方选择在德国柏林“从零开始”?

孙晓明:“中国纺织成衣展(cff)”在日本已经成功举办了17届。十几年来,我们的团队一直在积累国际展会的运作和推广经验,希望有机会将“中国纺织成衣展”的品牌形象推广到除日本以外的其他地区。从2005年开始,我们先后对法国的几大城市以及德国埃森等地进行了考察,希望通过在这些城市举办展会,将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推广到欧洲市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近两年来,德国柏林的时尚之都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在“面包黄油展(bread & butter)”和“柏林时装周”的双重带动下,柏林逐渐成长为欧洲新一代的纺织服装贸易中心。整个城市散发出时尚的气息,每年都会吸引来自波兰、捷克、丹麦等国的纺织服装业者到此寻找商机。正是因为看到了柏林现在乃至未来对欧洲纺织服装市场的影响力,今年我们与中欧纺织联盟、德国纺织服装协会、pr-berater公司合作,在德国柏林举办了欧洲地区的首届“中国纺织服装成衣展”。

记者:作为新兴时尚之都的德国柏林固然充满着机遇,但是在欧洲经济低迷的特殊背景下,当地的零售商采购是否受到了影响?本届展会的客流量如何?

孙晓明:德国作为中国纺织品服装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其增长势头一直较为稳定。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中国出口到德国的纺织品服装总额为125亿美元,同比增长28%。

近期,欧洲经济的持续低迷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国纺织服装业的增长,特别是在进口市场方面。今年1~5月,德国自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同比下降了18%。这一数据反映出今年以来德国零售业整体的采购形势。但即便如此,德国在中国纺织品服装百亿美元出口市场的地位仍然不容撼动。

除了市场容量外,本届展会上本土观众的较高参与热情也坚定了我对于德国市场的信心。在展会举办的三天时间里,我们共迎来500余位来欧洲及加拿大、美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观众。其中,尤以德国本土的观众居多,到场的零售商、批发商以及品牌商共计300余人。一些知名品牌商决策人的参与更体现了德国柏林浓厚的时尚与商业氛围,比如hugo boss、adidas、strenesse。

展会清晰定位提升商贸效果

记者:本届“中国纺织成衣展·欧洲”在向德国推广时采用了“白标(white label)”这个名字,其意义何在?

孙晓明: 在柏林这个靠创意取胜的城市,展会用中规中矩的名称难以吸引买家的注意。谁会想到“面包与黄油”会是时装类展会的名称。此外,展会的举办地点也都是出奇制胜: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大型机场、或是废弃的邮局仓库等。创意与创新的时尚传播模式可见一斑。所以,中国企业在德国举办的展会要融入当地,确立一个与中国企业产品定位契合、又易引起当地买家关注的名称。

“中国纺织成衣展·欧洲”是专门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供应企业的特点,定位于接单加工的专业展会。每年7月,柏林的多项时尚活动以及知名纺织服装类的展会都同期举行。比如,“柏林时装周”、“面包黄油展”以及高级女装展(premier),但其中唯独缺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加工题材类展会,“中国纺织成衣展·欧洲”的定位正是着眼于此。而“白标(white label)”的概念不仅十分贴切展会主题,而且留给观展者很多想象的空间,这种推广思路在德国很受用。

记者:您如何评价本次展会的商贸效果?据您观察,此次参展的中国纺织企业的产品呈现怎样的特色?企业的接单情况如何?

孙晓明:这是我们第一次将“中国纺织成衣展”的概念带到欧洲。由于筹备期比较短,展会的最终呈现可能没有做到十分完美,一些方面还存在改进的空间。但我认为这是在欧洲主流展会市场上的一次有益尝试。50家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与欧洲买家实现了无缝对接,他们不需要再簇拥在某个国际性展会的角落里,也不需要成为某个展团的附属品。我们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创造了结识欧洲客商的绝佳机遇。从这一点来讲,作为主办方的我们还是很有自豪感的。

本届展会上,大多数企业都与欧洲采购商达成了订单意向,像雪莲这样的企业甚至在现场就签下了订单。烟台一家企业做棉服的企业3天时间里共接待了50位客商,专业买手对其问询热情很高。杭州一家从事棉毛混纺的企业目前也在积极跟进有合作意向的客商。从产品上来看,各式牛仔裤及女士套装都选用了荧光色系,迎合了欧洲时下的流行特点。

未来计划吸纳多国参展商

记者:在欧洲市场上,“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您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得欧洲采购商还愿意为成本上涨的“中国制造”买单?

孙晓明:虽然价格优势不再是欧洲企业到中国采购的主要考虑因素,但是中国制造商所能提供的高质量的产品和稳定的供货能力仍然吸引着欧洲客商。展会上,大部分外商都认为“中国制造”已经不再是低水平的加工,而正在向具有创造性的中高端加工迈进。在他们眼中,我们的制造水平可能已经与罗马尼亚等欧洲国家相当。而与之相比,我们的优势还在于生产能力强,产品种类齐全。

记者:欧洲业界如何评价首届“白标展”?为了打造更好的贸易平台,下一届展会将作出哪些调整?

孙晓明:从目前收集到的反馈信息来看,欧洲纺织服装界以及当地媒体都高度赞赏了展会的加工采购平台作用。许多观众都表示明年将再次回到“白标展”。而为了给买家提供更宽阔的选择范围,我们计划在明年吸纳更多的国外参展商。比如来自欧洲本土、拉美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以此将“中国纺织成衣展·欧洲”打造成为以中国企业为主,融入不同国家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型展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