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环保
并非停电限产——长三角纺服业:走出保增长下的低碳困局
2018-11-14  浏览:1

纺织科技网纺织科技网--专业的纺织技术论坛

开栏语:低碳经济,代表了高效、节能与可持续发展。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加速了“低碳”在中国的进程。如今,人们言必称“低碳”,在我们为这种理念的深入人心而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不能不正视一些曲解甚至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正以“低碳”的名义进行。作为一种理想的经济状态,低碳离我们还很遥远,需要企业家及业内同仁率先行动,这不仅是在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为自己的明天开拓出一条更宽广的路。

从2009年底到2010年春,北京经历了最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一个转眼即逝的春天以及一个日光能烤熟鸡蛋的夏天。全球同此冷暖,冬季越来越冷,夏季越来越热,自然灾害此起彼伏,让人不禁疑惑:地球到底怎么了?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发展中国家的减排目标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温家宝总理作出中国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减少40%到45%的承诺。据一些媒体分析,这个是拿到国际上去说的指标,国内的努力目标可能会更高、要求更加严格。当下,如何处理好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成为摆在政府与企业眼前的迫切问题。

低碳不是停电限产

今年,江浙地区诸多企业体会到了停电限产的切肤之痛。

浙江湖州织里镇的一位政府领导告诉记者,为了完成减排目标,湖州实行开五停九,这难倒了不少纺织企业。作为童装集群地,织里的产品广销国内外。“现在企业不是担心接不到单,而是担心订单无法按期完成。”这位分管童装的副镇长说,由于置身太湖湖畔,湖州的节能减排任务更加繁重,加上高企的劳动力成本,织里变得越来越不适合普通纺织企业生存。

与湖州接壤的无锡,也面临相似的问题。“无锡这边限电非常严格,天然公司若不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早就被拉闸限产了。”无锡天然纺织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国民说,今年天然公司订单量增长了50%,用电量增长了40%,如果被限电的话,公司的生产简直不可想象。朱国民透露,停电限产加上现在无锡制造业招工困难,很多纺织厂的老板都不愿再在这个行业经营。

之所以采取拉闸限产措施,地方政府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在一系列政策的有力作用下,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为了保增长,一些地方对于应该淘汰的落后产能予以保留,虽然在促进就业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却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矛盾,造成今年节能减排的任务格外沉重。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同比上升了0.09%。要想完成“十一五”的目标,就意味着今年下半年全国必须完成4.48%的降耗目标,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虽然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也受到了各方面的质疑。东华大学纺织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顾庆良教授将之称为:“一种不符合逻辑、不动脑子、不计后果的策略。”它的“一刀切”饱受诟病,有业内人士指出,拉闸限产虽然会降低高能耗企业的能源消耗,但同时也会打乱非受限企业的生产规划和部署,造成不可估算的经济损失,最终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职工的收益。针对地方政府的这种举措,国家发改委和电监会的相关人士表示,“拉闸限电”跟“节能减排”完全不是一回事。“节能减排”是政府通过政策调控,如对高耗能企业执行较高的电价增加这些高耗能企业的生产成本,逐步淘汰这些能耗高而产出又低的企业,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

以发展求碳效率

在纺织行业耕耘了15年,朱国民很清楚纺织服装的市场空间,他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品牌专卖店出现在大街小巷,中国的内需市场绝对大有可为,但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制造业,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顾庆良的着眼点更加宏观,他说,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阶段,排放权和发展权不能被剥夺,但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更要控制gdp碳效率,要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同时控制人均碳消耗。

如何实现低碳与发展二者兼顾?业内人士普遍赞同“以发展求碳效率,以低碳经济求均衡发展”。对于纺织行业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最核心的还是要通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来压缩高碳、低效的产业部门,淘汰落后企业、环境不友好产品。上述停电限产的举措,在业内人士看来,属于短期冲刺,只是表面上的数字好看,对于节能减排来说不能从根本上起作用。顾庆良为我国纺织行业走出低碳困境开出了药方:生产方式转变,开拓新市场、新需求、新领域;创新工艺流程,实现短流程、快流程;创新产品,开发适用、适当、适时的产品;生活方式转变,进行健康消费,走进低碳生活。这些抽象的学术话语,其实在很多优秀的纺织企业已经被践行。在低碳纺织的道路上,我国已经出现不少卓越的模范。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