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
纺织观察:利空因素发酵,库存超30天,纱线价格弱势
2019-07-30  浏览:26

进入7月下旬,棉花期货、ICE期货均止跌上涨,部分棉商小幅调高新疆棉现货报价,但棉纺市场仍较冷清。通过与山东、河南及河北等地纺织企业联系了解到,企业普遍表示棉纱提涨困难,订单压力仍然较大。

近些年,实体经济不好的声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酵一次,今年更加密集,服装关店潮席卷全球。根据美国一项数据显示,截至7月,今年美国已有7062家零售业门店关闭,预计全年关闭的门店数量将达到创纪录的1.2万家。

河南郑州、河北石家庄等地服装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商品同质化严重,在模仿之风盛行的竞争环境之下,服装产品的寿命愈发短暂。今年7月,各地倒闭的大型批发商、服装厂、实体店都正在遭遇新一波关店潮。

另据港口贸易商介绍,外纱的冲击也愈演愈烈。今年6月份以来,中国主港物流区、保税区纱满为患,库存量多数时间都在10万吨以上。截至7月下旬,更是达到了12万吨的历史高位。加之进口纱与国产纱价差逐渐收窄,目前国内中型纺企C32S中配纱报价21700元/吨~21900元/吨(国储棉配棉占比50%以上),而港口C32S高配包漂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纱报价也多在21800元/吨~22000元/吨。相比之下,进口纱品质指标好、染色一致性高,坯布、面料企业首选使用进口纱。

在进口纱冲击、服装门店关门潮的重重压力之下,纺织企业订单少、库存高的现状如乌云笼罩。24日,山东某纺织厂负责人表示,该厂纺纱能力超过17万锭,但订单不足产能一半,企业一边限产,一边寻找订单,但库存仍在不断上升。据了解,一般年景,纺企库存不超过15天,今年库存超过30天的企业比比皆是。高库存之下,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采购原料更显吃力。千方百计去库存成为近期纺企主要目标。

面对偏弱的市场环境,供需矛盾突出,成本面支撑乏力,纺织企业多以执行前期订单为主,但价格提涨困难,中低支纱线价格利润不保。虽然近期中美贸易谈判释放利好消息,但对纺织市场影响有限,对于淡季中的纱线产品而言,利空因素占据主导位置,加之市场已十分清楚其谈判前景存较大变数,可能短期内纱价仍将维持弱势。

根据2019年6月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跟踪数据显示,棉纺织企业产销形势延续下滑趋势,产成品库存压力仍较大。面对较为困难的形势,纺企积极应对,先保生产后保利润。

6月储备棉成交15.12万吨,较5月减少5.2万吨,减幅超过25%;原棉中进口棉采购量环比下降20.35%,6月国际棉花价格A指数月均价77.65美分/磅,环比下跌3.4%,为近三年来最低,国内外棉价差收窄至每吨1000元之内,进口棉价格优势减弱。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6月我国进口棉花15.8万吨,较5月减少5.3万吨,环比减少25.24%。

2019年6月跟踪数据显示,棉纺织企业的原料库存环比下降5.19%,降幅与上月持平。原料中原棉库存环比下降4.49%,非棉纤维库存环比下降7.36%。前期原料价格的大幅下跌导致企业承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随之产生恐慌心理,原料库存连续三个月环比下跌。

跟踪企业数据显示,1-6月,纱销售量累计同比下降8.96%,布销售量累计同比下降5.47%,两者降幅较上月基本持平。6月,纱销售量环比增加2.33%,纺企降价促销,以32支纯棉普梳纱为例,当月吨纱价格下跌1200元左右,国内外纱线价格价差缩小,当月我国进口棉纱线15.8万吨,环比减少2.2万吨;布销售量环比下降2.68%,降幅与上月持平,当月32支纯棉坯布月均价环比下跌约3%。截至6月底,纱、布库存环比分别增加2.72%、1.38%,增幅较上月有所收窄。据调研了解,多数企业产成品库存在20~40天。

1-6月,集群企业生产放缓,跟踪集群企业平均开工率在80%左右。集群内企业总数微减,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有所下降。跟踪集群纱产能、产量及布产量同比下降,布产能同比增长。1~6月,跟踪集群纺纱产能同比下降1.2%,各类纱线产量累计同比下降6.7%;织机数量同比增长1.8%;布产量累计同比下降14.6%。

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集群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累计同比均下降。1~6月集群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累计同比分别下降3.5%和11.6%,其中规上企业同比分别下降2.7%和4.3%。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