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基地内展示的纺织服饰
17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鄂东民间挑补绣传习基地在武汉纺织大学揭牌。该基地集中展现了荆楚大地20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保护、研究和创新成果,是一个集纺织类非遗保护传承、展览展示、教学研究、产品开发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鄂东民间挑补绣传习基地坐落于武汉纺织大学南湖校区图书馆,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位于基地的荆楚纺织非遗馆,展示了包括汉绣、黄梅挑花、红安绣活、阳新布贴、西兰卡普、红安大布等在内的20项荆楚地区纺织非遗项目,并详细介绍了这些项目的基本情况、工艺技术及艺术特色等。
馆内还展出有300件(套)纺织类非遗作品,其中既有近百年的非遗文物,也有传承人新作,更有武汉纺织大学非遗研培成果。由武汉纺织大学非遗研究中心根据文献记载,结合红山文化出土女神像、桑蚕元素创作而成的嫘祖雕像,系馆内一大亮点。
传习基地内展示的织布机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在揭牌仪式发言中表示,荆楚文化渊源流长,湖北非遗资源非富。基地的揭牌,将为荆楚地区纺织类非遗保护传承提供良好的平台,提升荆楚纺织类非遗的影响力。
该基地将适时全面对社会开放,接受市民免费参观。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彭育园表示,学校将充分发挥传习基地的教育、研究功能,在广大学生和社区居民中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纺织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生产技艺、劳动成果以及相关的民艺和民俗,是非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地区的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的有数十项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