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纺织行业克服了多种不利的内外部因素,取得了平稳的发展。在当前制造业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的发展目标任务下,纺织行业围绕自身的成绩、特点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近日举行的中纺联2017年工作总结大会上指出,要实现纺织业的高质量发展,从外部环境来解决矛盾,应重点关注“三个不平衡”与“三个不充分”。即“供需结构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收益不平衡”与“产融结合不充分、环境建设不充分、创新应用不充分”。
客观分析“不平衡”问题
具体来看,三个“不平衡”主要体现在:
其一,供需结构不平衡。我国已连续五年成为世界最大境外消费国。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达到2610亿美元,同比增加12%。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跨境网购的用户达0.42亿人,同比增长82.6%。中国居民境外消费规模的扩大正是供需结构性不平衡的直接结果。
供需结构不平衡表现在要素供给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产品供给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在要素市场,原料供应受机制政策影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以棉花为例,国内外棉价差较大,降低了纺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棉花质量不高,有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纺织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资源要素配置效率问题使得行业发展受到制约。在商品市场,产品同质化倾向较重,部分行业存在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供需匹配存在错位,规模巨大而有效供给不足、制造能力较强而创新能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品种结构、品质质量、品牌影响亟待提升,产品和服务对消费升级的适应能力亟待增强。
其二,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要素分布、竞争优势变化与多年发展形成的产业区域格局存在不匹配问题。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动和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纺织产业有序转移,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总体格局尚未根本转变。
从投资来看,2012年~2016年,东部地区投资额由4556.21亿元增长至7390.40亿元,增长了62.20%;中部地区投资额由2628.95亿元增长至4143.94亿元,增长了57.63%;西部地区投资额由607.85亿元增长至1304.41亿元,增长了114.60%。但从总产值看,东部地区纺织产业、服装产业、化纤产业的工业销售总产值均占到全国的72%以上。2016年中纺联确定的199家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行业的40%。其中东部地区占到集群总数的84%,中部地区占到11%,西部地区只占5%。这种区域上的不平衡阻碍了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应用,限制了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产业收益不平衡。近年来,尽管全社会工资收入在普遍上升,但在各行业中,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工资仍处于较低水平。2015年、2016年制造业中的单位负责人收入水平低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从收入差距看,2014到2016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人员的收入分别是制造业从业人员工资的2.15倍、2.21倍、2.22倍,差距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在资本市场,纺织、服装、化纤三大板块的资产回报率偏低,与食品等行业有较大差距,反映出行业盈利能力的不足。资产回报率、劳动报酬偏低的现状,折射出行业盈利能力与经济贡献的错位。行业在社会利润分配中的相对劣势地位,使得优质资源不能够在行业有效聚集,从而制约了行业的转型升级与长远发展。
着力解决“不充分”问题
孙瑞哲还指出,在纺织产业的发展语境下,三个“不充分”主要体现在:
其一,产融结合不充分。“融资难、融资贵”是困扰行业发展的老问题。与其他行业相比,不论是债券发行金额还是沪深两市企业的总市值,纺织服装行业均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行业产融结合不充分有政策执行不到位、社会认知有偏差、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原因,也有行业企业对资本运作不熟悉、对金融工具使用不充分、对金融创新参与不及时的因素。以资产证券化为例,资产证券化产品通过对现金流的重新设计和证券分层,一方面使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实现变现,另一方面能够对资产信用风险进行重组,对于企业实现“三去一降一补”有积极意义。作为资产端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通过真实销售、破产隔离、信托设立、资产分级、有限追索等机制能够实现表外融资。以这种方式融资,纺织服装企业即便信用评级较低,只要有优质财产也能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2016年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获得井喷式发展,发行规模4730亿元,但行业企业对此参与使用非常有限。
其二,环境建设不充分。我国每年有大量的消费需求在海外实现,但海淘到的产品却很多来自中国;消费范围也从奢侈品转向日用品。这反映出消费外流的原因不只在制造能力上,也在品牌影响与消费环境上。世界品牌实验室的一项对比研究显示,中国国民对本土品牌信任度不高,这充分反映出行业在环境建设的不足。在文化建设方面,纺织服装作为文化载体和时尚表达,离建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目标要求依然有差距,行业内文化资源的应用与推广程度不高,消费市场培养力度不够,中国时尚话语权与品牌影响力亟待提升。在责任建设方面,行业对社会责任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深度、重视程度需要加强。市场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依然面临挑战,假冒伪劣的个别现象对行业消费环境形成了破坏,赊销行为对供应链诚信与产业协同造成了一定影响,信息时代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亟待探索。
其三,创新应用不充分。从2015年开始,我国知识产权相继实现两个“100万件”的突破,即年发明申请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都突破了100万件。从行业来看,科技创新要素投入也不断加大,创新产出连年递增。“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授权专利共14.5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约3.48万件,较“十一五”期间授权发明专利数增加164.86%。但总体看,行业专利的含金量不高,在核心技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方面创新仍显不足,科技创新对行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大多数专利处于闲置状态。创新应用不充分形成了对行业创新资源的极大浪费。
继续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为解决好上述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行业将继续扎实产业调研与产业研究的根基,深入了解行业发展需求,做好各种规划导向型、基础研究型的行业工作。孙瑞哲强调,今年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即是对《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的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综合2016年工信部发布的《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预测和调整2020年纺织强国发展目标,并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期相一致,提出2025年纺织强国第二阶段发展目标。
与此同时,应强化行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实践,不管是从价值观的认同上,还是从产业链协同与诚信的机制建设上,帮助行业、企业逐步建立整体理性与责任竞争力;要加强非遗保护的产业化落地工作,找到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根本利益和核心痛点,让“文化自信”扎根于“产业土壤”;要持续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在找准切入点、提高精准度、确保实效性上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发力。通过务实推进平台功能的建设,努力使行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达到长远的发展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