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们治污力度越来越大,工业污染的成本在急剧升高,经济惩罚和刑事责任的双重代价真的还值得墨守成规吗?廉价的竞争在精细化要求下已经难以为继,技术和创新的高起点才能持续点燃指路的明灯。纺织行业,亦如是。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全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更是让“换衣”变得更加频繁。服饰贸易兴盛,纺织业自然也不遑多让。
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纺织市场,企业数量节节攀升。但是,纺织业仍以中小企业居多,甚至小作坊也是大量存在。粗放发展最终还是带来了“高污染、高能耗”问题,纺织业开始被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中央环保督查之风席卷各大行业,督察组反馈的纺织业污染问题不算少。特别是印染和化纤行业,工业废水处理难度大,含硫物质排放量高,各种不可降解纤维废弃后成为环境负担。凡此种种,都将纺织业推上了环保转型的风头浪尖。
发展与环保从来都不应该是相悖的命题,市场秩序构建的本质也是围绕自然可持续而不断规范的过程。面对全体工业生产方式升级的大趋势,纺织行业也在经历一场大洗牌:淘汰野蛮的生产方式,树立清洁生产的新方向标。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秩序的重铸,并不是污染“迁徙”——从城镇向乡村,或者从南到北。业内人士更是提醒,警惕那些打游击的生产运作方式,真正完成去劣存优的产能转换,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算好生态账。
那么,对于纺织企业来说,应该如何保证自己的生存空间呢?
立于时代新起点上,顺着环保的风向,积极响应转型将先人一步获得生机。作为产品输出的前端,纺织企业要拥有超前的意识,才能获得来自未来的回馈。国家政策的引导活用“萝卜加大棒”,企业何愁不能借风使舵。
制定规划好办事,行动力是考验一家企业能否适应优胜劣汰法则的最好依据。纺织行业是重点污染整治对象,加快环保新技术研发,从各个生产和运营环节靠拢节能减排,降耗增值将成为主攻方向。
创新,是一把打开时代大门的钥匙,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想要转向技术密集型更是要靠创新。纺织市场推行低碳节能技术、无水印染技术、天然染料萃取技术、冷堆固色技术等,无不是在生产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举措。
在纺织新材料开发方面,在纺织新设备制造方面,在纺织污染预防和治理方面,整个行业需要更多动能,突破发展桎梏,开辟更广阔的前行空间。“1+1=2”的数学题人人都会做,混合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高数题,可就不是谁都能弄明白的了。
产业核心竞争力也是这个道理,市场不会永远停留在“1+1”的程度,与之共进步方是良策。
就像,已经有纺织企业开始引进香港专家曾祥先生开发的环保无污染色技术(阳离子改性技术),比传统染色节水80%,且能够促成纺织印染9成以上的水循环再利用。也就是说,纺织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降低用水成本,也降低水处理成本,一举两得。
香港专家还带来了无水印染新技术,通过二氧化碳实现无污染和零排放清洁生产。进一步说,这种技术既能保水,又能不污染空气,还为二氧化碳找到了新用途,贡献不可谓不大。
如果还要举例,目前纺织产业开始选用的新型纳米级材料,据说抗水抗污性极强;新型生物基聚酰胺,以秸秆为原料,代替石油基聚酰胺产品;含锑催化剂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也有望随着钛系催化剂的诞生迎刃而解……
可见,纺织业技术创新不是没有余力,更多的是没有动力。环保标准提升,环保督查巡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纺织行业加快实现绿色生产的强劲推手。纵然,目前很多新型技术的投入成本还较高,却也不失为“抱鸡生蛋”的长久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