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发布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516亿美元,较10月末下降691亿美元。由于今年中国外汇储备已连续5个月下降,所以,担忧中国外汇储备“不够用”的声音再度出现。对此,专家指出,当前外汇储备下降更多是受美元升值、汇率折算、投机资本流动等短期因素影响。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贸易顺差较大,对外资吸引力较强等特征,都将为维持合理的外储规模提供支撑。特别是在人民币国际化及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外汇储备的作用也不同以往。因此,看待外储下降应该摒弃“越多越好”的“过时思维”。
短期因素影响较大
“11月外汇储备下降数额,有近一半源于汇率折算因素。”招商证券(600999)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分析,11月中国外汇储备中的欧元、日元等主要非美元货币兑美元几乎全线下跌,这造成了大约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下降。
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外汇储备规模变动主要受四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二是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三是由于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计量货币,其它各种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可能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四是外汇储备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资金在记账时,会从外汇储备规模内调整至规模外。从11月份的情况看,央行向市场提供外汇资金以调节外汇供需平衡、美国大选后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汇率总体呈现贬值、债券价格出现回调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外汇储备规模出现下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张焕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外部看,人民币及其他非美元货币对美元走弱,不仅造成了中国外储的汇率折算损失,也刺激了一部分投机资金的外流;从内部看,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水平及居民投资理财意识的提高,民间购汇需要也有所增加,这往往意味着官方外汇储备的转移。“总体上看,这些都与美联储加息及美元走强等短期因素有关。不过,当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后,外储下降现象有望缓解。”张焕波说。
外贸引资依然向好
12月8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21.83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1.2%,贸易顺差也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3.11万亿元的水平。与此同时,11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较上月回升1.3。在商务部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主任邢厚媛看来,最新外贸数据大大好于市场预期非常难能可贵,未来几个月外贸进出口总体上企稳向好有望持续。
在吸引外资方面,中国吸收外资规模也继续保持增长。今年1—10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580家,同比增长7.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63亿元人民币(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同比增长4.2%。英国前财政部商务大臣吉姆.奥尼尔指出,中国消费仍以10%的速度增长,消费者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正在逐渐增加,这正是中国与世界所期待发生的。
“中国不仅是很多经济体的重要贸易伙伴,而且从全球来看,也始终是一个回报率高、市场广阔的理想投资目的地。就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自身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来看,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占gdp之比完全能够维持在2%附近,外商对华投资也将持续增加,这些都有助于中国的外汇储备保持在一个合理稳定的水平。”张焕波说。
外储作用也在变化
那么,外汇储备究竟应该保持什么规模呢?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接近全球的30%,分别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沙特阿拉伯的2.6倍和5.7倍。从全球来看,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并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过去的教科书认为外汇储备规模应至少满足3个月或6个月进口所需,还要考虑外债、外商投资企业分红和企业、居民外币资产配置等需要。目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国的外汇储备都非常充裕。
正如仓库里的粮食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吃的一样,外汇储备也不能永远趴在央行的账户上“呼呼大睡”,而是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需要,才能充分实现其最大价值。因此,看待外汇储备下降这一现象时不应拘泥于“外储越多越好”的旧思维,而是要结合经济发展阶段的变迁,与时俱进地分析。
“外储下降可不可怕,根源在于是否搞清楚当前的形势和需要。在过去,中国经济基础较弱,人民币国际认可度不高,不断积累外汇储备可以满足进口和稳定金融市场的需要。如今,中国经济实力雄厚,自身发展也进入了积极融入全球的新阶段:一方面,‘走出去’成为一种趋势,‘藏汇于企’‘藏汇于民’有着现实的需求;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也在客观上降低了我国对外汇储备本身的依赖。”张焕波说,虽然外汇储备下降时更应该加强监管,但管理重点应该在投机性资本的进出上,而对于广大企业业务发展的合理需求还应积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