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国政府和主流媒体们所宣称的“一切顺利”的背后,政界和金融界精英们早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为迎战下一轮危机做准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月在伦敦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16年和2017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3.4%和3.6%,均较2015年10月该组织发布的预测数据下调0.2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全球经济活动的回升预计将更为缓慢,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全球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普遍减缓、中国经济正处于再平衡调整之中、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美国逐步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因素有关。通过需求支持措施和结构性改革提高实际和潜在产出已变得更加紧迫。
目前,加入宽松俱乐部的成员越来越多。宽松货币政策的流行,源自对经济疲软的焦虑心态。以问题在于,货币政策作用的边界在哪里?回顾过去,货币政策可以带来通胀,却很少能够治愈通缩,这从日本央行与通缩战斗二十年的经验可见一斑。对此,反倒是中国央行周小川对货币政策解读显得清醒,“货币政策可以为结构性改革提供空间和时间,但不是万能药。应将政府干预与央行的逆周期调控和宏观审慎政策区分开来。”
国际清算银行在去年曾警告称,在消除商业周期时,日益相互依赖的政策安排是无效的,实际上它只会使金融繁荣和萧条程度加深。从更长期来看,所有市场动荡都指向国内和国际政策安排的缺陷。政策安排至今一直不能显著遏制伤害极大的金融繁荣和萧条周期。
尽管所有证据显示试图用货币政策来微观管理经济通常都会以失败告终,但是全球开始变得比以前更加依赖央行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全球债务水平过高,生产力增长过于疲软,金融风险威胁过大,也使全球利率很长时间内都处于极低水平,金融市场也会受到央行的每个措辞和每个行动的严重影响,这反过来也使得货币政策正常化变得复杂。期望货币政策解决全球经济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也是很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