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上对地球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和生态平衡失调现象的关注不断增强。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工业中,纺织印染业由于需要使用大量的染料和助剂等化工合成产品,一直是被视作高污染的行业之一。在纺织产品印染使用的染化料中,作为部分染料中间体的芳香胺物质被许多国家视为可疑致癌物,因此含有这种物质的数十种染料被陆续列入禁止使用的行列。
1994年7月15日,德国政府发布禁止使用20种芳香胺及其相应的118种染料的规定,在世界各国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在欧盟及中国,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制定对纺织品中的化学品种类和含量限定的相关标准,涉及禁用芳香胺类达20多只、相关染料多达300多只。近来有来自日本的消息称,为保护消费者安全,日本纺织业界也开始计划限制进口和使用含有禁用偶氮染料的纺织服装产品。
之前日本虽无相关法律限制相关有害化学物质,但是为消费者的健康和卫生考虑,对有害物质的选定、限制方法、测定检测方法都在积极制定之中。从日本得到的消息,不久日本纺织业界即会发布其关于禁用偶氮染料测试相关要求。为帮助企业更好的应对相关要求,下面对何为偶氮染料、以及相关测试机理做简单解析。
偶氮染料是指化学结构式中至少含有一个偶氮基结构的染料,其中偶氮基常与一个或多个芳香环系统相连构成一个共轭体系而作为染料的发色体,几乎分布于所有的颜色。它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合成染料,不仅用于纺织品的印染,还用于皮革、纸张、食品等染色。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偶氮染料都受禁止,禁用的只是经还原会释出法规指定的二十几种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
通常研究认为,纺织品使用含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之后,在与人体的长期接触中,染料可能被皮肤吸收,并在人体内扩散。这些染料在人体的正常代谢所发生的生化反应条件下,可能发生还原反应使偶氮基断裂,重新生成致癌芳香胺,并经过活化作用改变人体dna的结构与功能,引起人体病变和诱发癌症。
禁用偶氮染料的测试机理是:模拟人体皮肤表面弱酸性环境,样品于缓冲溶液中萃取偶氮染料,经连二亚硫酸钠还原偶氮基,将偶氮染料裂解成结构相对较小的芳香胺类物质,用溶剂萃取致癌胺类,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gc-ms)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确认。
禁用偶氮染料检测过程要求精度高、过程复杂。样品预处理并将染料还原后,再通过采用特殊的提取柱,将水溶液中的芳香胺提取到有机溶剂中,经过一系列的浓缩、转移、定容等复杂过程,最后得出溶解在特定溶剂中的样品,才能上机检测。气质联用仪把样品中的各种复杂组分一一分离,并通过扫描得到各组分的详细数据,操作人员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完成对样品的检验,有些数据或图谱要经过反复分析和验证,才能下结论含哪种芳香胺。由此可见,整个过程环节多而复杂、易产生较高的不确定性,微小的疏漏都会导致错误的检验结果,给检测机构和受检客户带来严重的影响。
作为全球领先的检验、检测、鉴定和认证机构,近二十年来sgs一直致力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提供卓越的第三方测试与相关质量控制服务。在国内纺织服装化学测试领域更是领导者和创新者,密切关注日本对偶氮染料要求的发展动态,并积极帮助企业量身定制应对措施,将产品的市场风险减到最低。sgs认为目前在具体法规尚未出台之前,企业应提前在以下几点下足功夫。
首先在生产过程中,选择质量有保证的染料,尽全力从源头杜绝禁用染料进入生产线,避免后期查出偶氮染料、无法改善而造成损失;并重视在生产中及生产后对产品样品的即时检测,从而能及时调整、减少损失。其次大力开发环保型染料取代禁用偶氮染料,从生产经济、品牌建设以及对人体和环境的保护各方面实现共赢。目前我国取代禁用偶氮染料的开发工作已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不少单位已开发和生产出了许多新型环保染料,并将这项研发列为企业生存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战略核心工作予以重视,并在国内外市场上争得了主动。第三,我国染料企业不再生产销售违禁染料、印染企业拒绝使用偶氮染料,让市场调节禁用染料的退出也尤为重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染料从化学结构上不存在致癌芳香胺,但由于在合成过程中中间体的残余、或杂质和副产物的分离不完全,导致产品最终仍被检测为存在偶氮染料,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近年来,从中国出口到日本的纺织类产品占到其纺织品进口总量的90%以上,数量巨大、款式众多,但价格却不尽如人意。而其他国家如意大利,却能以极少量的产品输出量占据对日出口额的前3名,说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更需要在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禁用偶氮染料,不但帮助企业减少测试成本、加快交期;同时实现产品在质量、环保和品牌形象上的突破,是我们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最优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