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原料紧缺,一方面是市场饱和,眼下纺织工业正面临着两头受困的局面。作为全国举足轻重的纺织大省,山东坚持问题导向,采取针对性措施,打破瓶颈,推动纺织产业“凤凰涅槃”,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跨越。
把虾蟹壳变成纤维,织成衣物,用这种布料做成袜子可以穿一周不用洗,做成船员穿的内衣可以防止身体溃烂,用于制作宇航员的水囊可以长期防霉。这就是正在兴起的壳聚糖纤维,由于特殊的分子结构,它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有正电荷的天然活性多糖。
山东华兴纺织海斯摩尔生物科技公司总工程师周家村解释说,所有的细菌表面都是负电荷,发生电中和反应,细菌就不会发生繁殖了,就没有味道了。
然而,要把纤维从虾蟹壳中提取出来,并不是容易。华兴纺织历经多年研发,攻克了全部核心技术,首创了整套产业化装备,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壳聚糖纤维生产基地,并获得了国家发改委2066万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扶持。现在,随着研发的深入,小龙虾、蚕蛹甚至蘑菇都可以提取壳聚糖纤维,原料取之不尽。
山东华兴纺织海斯摩尔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胡广敏告诉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记者,企业形成全流程的核心竞争力后,这个行业内就有了话语权,包括产品的使用、价格,“比方说我们现在为下游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包括技术,包括市场定位,包括消费人群。”
目前,山东的纺织工业约占全国的18%,是名副其实的纺织大省。但原料一直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全行业棉花1/3需要进口,羊毛和亚麻3/4依赖进口,聚酯原料px缺口巨大,合成纤维面临危机,发展可再生新型纤维已经成为山东纺织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山东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夏志林表示,因为新型纤维技术含量高,产业的带动作用强,产业的辐射面广,企业把它作为一个主要的主攻方向。
发展新型纤维,山东确立了三个重点方向:组建战略联盟,以烟台泰和等重点企业为引领,发展高性能纤维;以泰安华兴为龙头发展壳聚糖纤维,形成千亿级的医药、卫生、航天、军工用纺织品基地;以青岛为基地,发展海藻纤维产业链。山东纺织也正从生活领域向国民经济的各个重要产业领域拓展。动车高铁要平稳运行,铁轨下必须垫上一层布进行缓冲,这种高强度无纺布最大的生产基地就在德州。
山东省土工合成材料质量检验中心主任王静告诉记者,经过试验,经过350万次的磨耗性能,没有磨损和破损的情况,证明列车快车可以安全行驶50年。
目前,像这样的纺织品已在高速公路铁路、水利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山东宏祥新材料公司副总裁孟灵晋表示,它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也高,它的附加值能达到30%到40%,与传统的纺织品行业相比,利润空间是相当大的。
今年,山东纺织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超过1.2万亿元,而产业用纺织大约在480亿元,占比仅仅达到4%。除了德州陵城区的土工用纺织品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其他大多处于零星发展状态。
山东省经信委消费品产业处处长王效昌表示,当前纺织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效益明显下滑,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产业用纺织是我省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山东将在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技术等方面尽快形成突破,推动纺织工业由大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