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将人民币中间汇率下调1.9%,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系列反应。许多外国评论家指责人民币贬值是为了提振中国的出口,他们警告说,此举将引发新一轮货币战争。但笔者认为,有许多理由表明这绝非人民币贬值的初衷。
事实上,中国十分清楚货币战争无异于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状况比现在糟糕得多,但中国政府仍然抵制住了贬值的诱惑,而中国也成功地在危机中毫发未伤。
如今,货币贬值对中国的贸易盈余也许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毕竟,中国已经占据全球出口量的12%,因此进一步扩大这一比例可能恶化贸易条件。在中国的贸易中,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即进口原材料和部件并出口制成品,这意味着人民币贬值的效果更加模棱两可。
此外,目前中国持有巨额海外资产和负债。其非金融公司海外借款高达1万亿美元,贬值将增加企业债务负担的人民币值,因此不良贷款和破产的风险也将增加。
除了明白竞争性贬值的短期风险,中国决策层还认真地致力于其长期目标——将增长模式从基于投资和出口转变为由国内消费驱动。事实上,中国计划减少其贸易盈余(当然,其规模仍然十分庞大)并通过增加内需抵消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
考虑到这些因素,也许最近的贬值另有其目的。事实上,在贬值的同一天,中国宣布了另一个事项,这个事项也许更能暗示贬值的目标。中国货币当局宣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将更紧密地与前一日的收盘现货汇率相一致。这表明贬值主要是为了让市场在人民币汇率的决定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其目标是进一步深化货币改革。
目前,中国的汇率可以在由人民银行每日公布的汇率中间价上下2%之内波动。当市场汇率达到波动区间的边界时,人民银行将通过买入或出售其外汇储备干预市场。现在,做市商被通知,它们向人民银行报告的卖出价应基于前一日市场汇率收盘价,与外汇市场供求条件以及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相一致。除了人民银行,其他人都不知道做市商如何满足这一要求。如果人民银行现在只是进一步拉平不受其干预约束的卖出价,那么它就是在进一步靠近完全基于市场的汇率机制。
但这一动作蕴含着严重的风险。如果人民币每天贬值2%,那么不消多久,其币值就会跌去20%——足以引发恐慌,造成汇率混乱,不管经济基本面如何。因此,人民银行保留了影响做市商报告卖出价和直接干预市场的权利。
而这正是人民银行在8月12日、13日所做的,当时,比预期更大幅度的贬值压力和飙升的贬值预期导致了一个风险,即计划中的一次性汇率调整可能引发崩盘。因此人民银行通知市场,贬值不会超过3%——这是一个可信的陈述,因为人民银行拥有充足的官方外汇储备稳定汇率。人民币随之反弹,市场重归平静。
这一事件表明,人民币存在着巨大的贬值压力,而随着gdp增长的走弱,人民银行开始放松货币政策(特别是在美联储逐渐收紧其货币政策时),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压力。除此之外,中国还要实施资本账户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因此可以预期会出现一些汇率波动。
对中国的货币决策者来说,改革汇率制度,同时防止贬值失控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鼓励中国放松对汇率的管制(即使人民币大幅贬值)也是同样严峻的要务。两方面都不容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