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棉花直补政策后,业内人士就预计国内棉价会大幅下跌,事实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国外棉价也因中国市场需求不足,开始下跌,国内外棉价接轨,价差不断缩小。可喜的是,棉花直补新政实施至今,我国棉花领域以市场供需为基础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已经效果初显。无论是棉农交售籽棉,加工厂收购籽棉,还是纺织企业采购皮棉,更多的或者唯一考虑的因素就是市场需求,在这个价格机制形成的过程中,不论是棉企、纺企还是棉农,都需要经过一轮痛苦的过程。
但是,在2014/15年度,棉花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市场,棉价缺少了“托底”和“拐棍”,行情由政策市转向市场经济,棉花加工企业直接同棉纺织厂、棉花经营商对接,因此如何提高棉花品级、提高内地品质、提高轧花质量等摆上了“台面”,“优质优价,低质低价”将成为棉花市场的新常态。从一些采购澳棉、美棉、巴西棉数量较大的内地棉纺织企业的反馈来看,“三丝”、棉花一致性、长度和强力是新疆棉的短板,相对于“三丝”和轧花质量等外在因素而言,长度、强力、棉结等指标则是棉种研发能力下降所致。如2014/15年度纤维长度达到29mm及以上、断裂比强度达到29gpt及以上的棉花占比非常低,有的厂家表示60、70个批次竟然找不出“双29”的棉花,因此笔者认为提高新疆棉花质量需要种子公司、棉农、轧花厂及用棉企业多方努力(排除天气因素)。
一、种子公司需加大研发力度,从衣分、产量上满足棉农;提高棉花内在品质上满足棉纺织厂。2012-2014年度,连续三年“不设限”收储,使棉农、棉种公司的种植和研发严重偏离目标,籽棉衣分、籽棉产量成为农民衡量一个品种好坏的最主要指标;而马值、强力、纤维长度等等则被种子公司、棉农忽略,以至于44-46%的衣分、马值c2比例占到80%以上但纤维长度却仅27mm,甚至26mm的籽棉在南疆广袤的土地上被大面积种植;种子公司为了短暂利益一味的在提高单产、提高衣分上下功夫。2014/15年度已出现一些轧花厂拒收长度短、马值大且强力低的籽棉,2015/16年度这种趋势将愈发明显。因此棉种公司可谓任重道远,如何在高单产、高衣分和高棉花品质有些矛盾的条件下满足农民、市场需要。
二、机采棉虽可部分规避“三丝”问题,但在南疆大面积推广并不现实。2014/15年度,疆内轧花企业普遍从源头上加大了对“三丝”的调控力度,如库尔勒、阿克苏一些大型棉花加工企业给农民发放棉布袋、白帽子及围裙等(蛇皮袋基本被淘汰),同时加强对拾花工的质量意识培训;有的棉企甚至雇佣一些职工在厂区内挑拣“三丝”,以期达到棉纺织厂不超过0.7克/吨“三丝”含量的硬性指标,但考虑到投入大、费用高,从源头控制增加的成本令轧花厂难以消化,因此上“三丝”清理机、籽棉清理、皮清机等热情较高,对降低“三丝”含量起到积极作用;另外,由于南疆维族农户比较多,个体植棉面积仅30-50亩,机采棉从种到收推广难度大;三、棉花种子品牌多、生长期不同、采摘期差异大,皮棉“一致性”改善需要政府部门、农民、种子公司自上而下的规范和调整。据了解,目前中国有8000多家种子公司,而且很多都生产棉花种子,新疆作为中国棉花种植面积最大、销售最集中的地区,肯定是各棉种公司争夺的焦点。北疆植棉以“新陆早”、“新陆中”系列为主;南疆则以“新陆中”系列品种居多,几乎每家种子公司都在销售“新陆中”棉种(很多种子公司用内地或其它繁育的中熟或晚熟品种冒充),而常规棉种的价格从几元至四五十元的都存在,农民难以辨别真假或贪图便宜,导致一个村采购的棉种来自十几个或几十个种子公司;四、收购上严把质量关,籽棉严格分级、分垛,一个时间段收购的籽棉一个垛位的提法和加工存在不科学性。近五年,新疆大部分棉区存在着棉花资源同籽棉加工能力严重失衡的情况,巴楚、阿克苏的部分地区加工能力甚至是棉花资源的3-5倍,因此抢收、抬价、拦车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棉花经纪人、棉花代理人可谓遍地开花,籽棉资源经过层层倒手、层层混掺后,不仅品级混乱,一致性更加无从谈起,因此如何让棉农甩开中间环节,直接同轧花厂对接,如何让农民交售的籽棉同皮棉质量挂钩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