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报道,尼日利亚海关和移民局5月27日发表联合声明说,尼日利亚决定驱逐5名向尼日利亚非法进口纺织品的中国商人。声明指责这些商人参与了向尼日利亚第二大城市卡诺大规模非法进口纺织品的活动。
声明说:“在卡诺市的非法仓库里发现了价值数十亿奈拉(25奈拉约合1元人民币)的违禁纺织品,这5名中国公民参与了这些非法仓储的活动。”尼日利亚海关的一位发言人向媒体表示,这5名年龄在26岁至35岁之间的中国公民没有在尼日利亚居住和从事商业活动的合法旅行证件。
作为发展中国家,尼日利亚国内的纺织业属其重点发展行业,并且有着超过4400万国内人口和临近多国采购和消费市场的支持,利益巨大、潜力无限。但受制于国内传统的生产水平和经营能力,其纺织业、相关零售业已无力抵抗国外,尤其是来自中国同行的挑战。
尼日利亚卡诺市,数世纪以来一直是尼日利亚的纺织业制造中心,但其当地产品优势早已不再,来自中国贸易商的出口以及逐步渗透零售行业的挑战,让该地区的国内从业者倍感经营压力。这里的商人抱怨说,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价格低廉,对当地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由此,在当地的法律中,存在严格限制外国人从事纺织品零售业的某些做法或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最早一批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尼日利亚不应设置限制,尤其是数量化和歧视性市场进入的限制。
与上述保护国内纺织品等行业的做法相关,尼日利亚对外国人入境从事商业活动的签证管理一贯较为严格,今年4月6日尼日利亚移民局又一次调整了外国人再入境签证政策。由此,个别中国商人或从业人员,未依法按照尼日利亚入境签证,违规从事纺织品零售,可能涉嫌未及时向海关申报商品关税等,这些原因成为本事件的触发点。
在贸易交往已成经济全球化最为基本联系纽带的背景之下,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持续推进互利的商品进出口往来,虽可能会遭遇到交易过程中的一些偶发性、小范围的摩擦,都应视其为正常状态,无论是政府各方,国际社会还是相关当事人、企业,都不应将其放大,应争取及时、妥善的解决。
这一立场,也得到了卡诺市移民局负责人和尼日利亚驻华使馆相关人士的明确肯定,他们均强调:“尼日利亚将继续欢迎、支持中国商业企业,来投资、创业、进行正常的进出口贸易活动。”
中国与非洲国家同属于发展中国家,都有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领域,也有各自的优势和强项,在当前全球经济局势不稳,各国经济都在面临转型升级的特殊发展阶段,都会有一些避免不了的市场挑战、竞争压力和成败得失,但不应以简单排外、保护落后来解决。贸易往来国家的政府,首先应加强充分的沟通,特别是利用好相关事件爆发的契机,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以加强互信,为两国商业往来提供最基本的框架、桥梁。
中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经济战略,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经验基础上的升级版,也是我国一贯坚持公平合作、共同发展等基本理念的必然选择。非洲各国必将是中国企业重点推进合作的区域之一,以尼日利亚为例,已有近30万中国人在该国从业。
中国与非洲国家已同为世界贸易组织或其他经济多边协定、双边条约的当事方,有必要也有义务,切实、诚信地履行各自的承诺,运用各自国内透明化、公平化的法律与规则,去保障各种商业主体合理、合法开展经营,不应受到一时之利、一部分团体的压力而随意执法、粗暴适法、歧视性管理等。
任何一方在必要时都可通过工作沟通机制、外交渠道,甚至国际条约争议解决层面,理性处理纷争。双方政府及各自社会力量,都应尽力引导、教育从事双边商业交往的企业、人员,从政治、文化、社会与法律等多个方面,关注在对方国家、地区的相关要求、管理标准和诉求渠道,以市场化、平等化的方式去消解不必要纷争。
无论是非洲企业还是中方企业,都应积极去关注在对方的相关市场、发展阶段中,可能存在的适合自己优势的产业、领域和机会。现在广东地区来自非洲的商人接近10万人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板。在可能的条件下,企业、商人应更多去寻求与对方地区的合作伙伴,这样既有利于快速适应当地各项条件,又将有利于增进理解、提高效率,创建共赢。
在5月25日开幕的由中国法学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第二期中非法律人才项目研修班”开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万猛教授表示:“只有充分地信任、足够的了解,以及给予彼此应有的便利,才是未来发展中国家合作发展的机遇起点。”
对如何完善中非商业交往,万猛教授告诉笔者,中非合作将是未来全球经济的最大亮点,双方的社会各界人士的互访、交流甚至相互学习对方的文化、商业、法律,都将极大有助于互利与合作。
中非应该重视法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非法律人士,既通晓本国本地区的规则,又可将对方地区的法律情况、规则文化向自己国内各界进行介绍、普及和推广,这将会大幅度降低跨国从业商业企业的交易成本和不必要的风险,让类似“扣押事件”少发生。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