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阿克苏  染料  纺织  生态  盛泽  服装定制  降税  缅甸  人民币  皮棉  卢比  美棉  服装  丝路柯桥  中俄  化纤  染费  环保  不染色  棉纱 

纺织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及“十三五”发展方向

   日期:2018-11-19     评论:0    

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院长兼中国纺织规划研究会会长李进才

2月2日,在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主办的“2015中国-亚洲纺织国际论坛”上,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院长兼中国纺织规划研究会会长李进才就“十二五”以来中国纺织业转型发展和“十三五”行业发展重点方向发表了精彩演讲。

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长

2013年,中国纺织业纤维加工量达4850万吨,占全球的56%,带动就业2000万人,对促进就业、收入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纺织服装业从传统产业向时尚创意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方向发展。

“十二五”以来纺织工业的转型发展

“十二五”以来,主要指标的增速回落比较明显。2011-2013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仅为10.8%,远远低于“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19.6%和18.2%,2014年前11个月,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仅为7.3%。纺织纤维加工量年均增速也从“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14.7%和9.1%下降到2011-2013年的5.5%。

纺织工业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行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提高。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获得持续较快发展,2013年产量达1130万吨。2013年,服装、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消耗量比重为48:29:23,服装比重下降,产业用纺织品比重上升。

化学纤维产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化纤和天然纤维加工比重为8:2,化纤比重上升。区域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纺织产业跨国资源配置力度加大,国际化运营水平持续提升。

纺织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

全球产业要素面临新格局。全球产业要素资源进一步调整布局,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着更大的双重竞争压力。一方面,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其在价值链高端领域仍占据强势和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以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中国纺织工业传统优势的有力竞争者。国际区域性经贸合作向纵深推进。

消费市场拥有新动力。国内外市场需求总体保持稳定增长,但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还保持一定的增长。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将是行业发展的最大动力。产业用纺织品发展势头强劲。跨境和国内电子商务高速发展。

信息时代新革命影响深远。互联网经济深刻影响传统产业模式和消费模式。重构商业链条,催生了企业间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制造模式向需求导向转变。电子商务对传统纺织品服装销售渠道的补充和替代作用不断加强。

实施区域经济新战略,推动更为开放和协同发展的行业布局调整。以“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为驱动,通过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个重大战略,协同发展区域经济。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就业规划的实施也将对西部产业链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创建生态文明新高度。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生态文明是行业发展的基本责任。生态环境在各国发展决策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环保技术成为发达国家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围绕化学品安全控制、碳排放等内容的技术性壁垒将有所增加。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对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城镇化发展提供新机遇。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贡献将更为显著。城镇化建设对纺织产业发展也有着内在的需求。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促进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十三五”行业发展的几个重点方向

· 把大力推动产业价值链升级作为重要着力点。

坚定不移地把科技创新作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支撑。大力推进时尚创意与纺织工业的融合。大力推进信息化和纺织工业的深度融合。

· 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完善、优化重点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全行业节能减排数据统计。积极引导企业园区化布局、集中进行设施配备和监管。建立废旧纤维制品回收利用体系。

· 推进纺织产业区域布局调整提档升级。

推进以加强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和跨文化管理能力为基础的区域结构调整。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机遇,推动区域间加强产业合作与协调发展。纺织产业转移将由简单的低成本驱动为主,向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突出价值创造转变,由依靠吸引外来投资为主,向增强内生发展能力转变。

· 构建国际化发展新优势。

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价值链整合。推动自主品牌国际化。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培育竞争新优势。

· 加强适应行业转型发展新要求的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包含纺织行业领军人才、高端创新营销人才、高素质专业人才和高

技能人才的队伍。建立健全行业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院校、职业学校、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人才培养的能力。

 
 
更多>同类纺织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纺织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们的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0084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