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的钱越来越难赚。”被问及2014年最深刻的感受时,温州1家纺织公司总经理肖俊青颇无奈地表示,受成本压力影响,外商对纺织产品的订单大量流向越南、孟加拉等东盟国家已成为趋势。
数据最能反映问题。1月13日,海关总署公布2014年进出口数据,尽管2014年外贸增长不达标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内,但数据一出,还是让人十分震惊: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2.3%,这已是我国第3年未能完成外贸目标。
在出口萧条背景下,能想到的出路中,扩进口迫在眉睫。
来之不易
2014年的进出口数据,创下近几年来外贸增速的新低。2.3%,这一数据直观地展示着中国外贸增速下滑之大。曾几何时,中国外贸多年经历的是20-30%的高速增长,最高峰时增长率一度高达37.1%。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解释称,“未达标”的原因相对比较复杂。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缓慢,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也确实不容易”。
确实不易,这句话似曾相识。早在2012年,第1次未完成外贸目标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也曾采用过类似的表示。当年外贸增速目标是10%,但实际的增长却只有6.2%。
别以为这是有关部门的“托词”,近几年外贸行业面临着外需不足、综合成本上升、外部环境不佳及汇率不稳定等多重因素,不管是6.2%、7.6%(2013年外贸增速),还是2.3%,这些确实都来之不易。
简单而言,外贸出口总值是出口数量和价格的乘积,而这两方面现在都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出口增速减慢符合预期。”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燕生分析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的对外贸易也进入了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为特征的新常态。”郑跃声说,外贸增速大幅低于预期,与贸易正处于增速的换挡期有关。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李慧勇对记者表示,虽年度数据“不尽如人意”,但预计今年会“好一些”。首先,美国经济复苏,国际经济或回暖;其次,在经历去年油价断崖式下滑情况下,今年大宗商品价格或企稳回升,维持平稳状态,因此波动不会较2014年大。
难以为继
“增速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些问题。”1家鞋类出口企业负责人对记者分析称,2014年该公司的出口量有小幅上涨,但利润却下滑不少,在汇率、成本等问题的多重作用下,还要不断被压价,“东南亚那边的报价特别低,如果我不能给出同样的报价,客户都跑了”。
“一旦我提出涨价,他们立刻就能拿出一家更低的报价单。”肖俊青也对记者示,外商的比价让他们承受很大的损失。更让肖俊青无奈的是,这几天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刚刚提高部分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他们还没享受到这一政策带来的好处,外商就闻风而来,要求他进一步降低价格。
在商务部举办的“中国迈向贸易强国座谈会”上,商务部副部长钟山也对在场记者表示,以前依靠传统的数量和价格增长的这种外贸增长方式是难以为继的。
从海关公布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有所削弱。2014年的外贸数据中,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纺织品、箱包、鞋类、玩具、家具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98万亿元,增长4%,仅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20.7%。而同期机电产品出口8.0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6%,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56%。
“任何对外投资,相当大部分是以购买中国的设备出去的。现在从高铁、火电、水电各个方面来看,中国产品的性价比是全球最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都选择中国的产品的原因。”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近日指出,中国已到资本输出时代,对外投资将和对外贸易结合在一起。
进口惨淡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2014年我国贸易顺差高达2.35万亿元,同比扩大45.9%,假设今年gdp能和去年持平,那么今年贸易顺差将占gdp的3.6%,将高于国际公认的贸易平衡警戒线(3%)。
贸易顺差的走高,罪魁祸首其实是进口。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出口14.39万亿元,增长4.9%;进口12.04万亿元,下降0.6%。
2014年中国主要大宗商品进口出现了量增价跌的现象。而根据海关总署测算,去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拉低我国进口值增速3.3个百分点。扣除上述价格因素,去年中国进口货物的数量增长应为2.8%。假设去年大宗商品价格不变,加上进口货物数量增加2.8%,按照全年中国进口值也增加2.8%来计算,去年的贸易顺差将低于2万亿元。
贸易平衡的问题一直是高层关注的重点。2014年底,中国国务院还专门出台《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旨在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进出口和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尽管从单纯的数据规模来看,2014年我国贸易顺差又制造1个新的高点,但简单的高顺差并不是我国对外贸易所追求的目标。”郑跃声强调,中国一直在关注对外贸易的平衡、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商务部1位官员透露,外贸增长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是进口乏力,商务部2015年还将继续坚持一直推进的鼓励扩大进口,并且还将有新的政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