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阿克苏  染料  纺织  生态  盛泽  服装定制  降税  缅甸  人民币  皮棉  卢比  美棉  服装  丝路柯桥  中俄  化纤  染费  环保  不染色  棉纱 

业内专家称中欧服饰文化融合 须互接“地气”

   日期:2018-11-19     评论:0    

“中欧服饰形式上的融合很简单,但是欧洲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要‘原滋原味’推向中国,可能会有些‘营养不良’。”昨日,由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省礼仪学会、法派(意大利)集团等中外研究机构在武汉举行的“中欧服饰融合与荆楚礼仪研讨会”上,专家作上述表示。

当天,中外服饰专家就中欧服饰的设计与创新、中国纺织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当下受到广泛关注的智能纺织品与可穿戴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陶辉教授认为,欧洲服饰最早进入中国是在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当时中国的旗袍样式为直筒形。在引入了欧洲的服饰元素后,开始突出了三围比例,中国的旗袍样式由此变得帖身紧凑。

“当前,中国服装行业处于重要的发展转折时期,许多欧洲品牌服饰纷纷走进中国,带来的不仅是形式上的冲击,同时也是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大融合。中欧服饰形成互动,减少各自服装中的‘原滋原味’成分,是搭建起双方服饰大融合的重要内容。”陶辉表示。

法派(意大利)集团中国区域负责人彭献华认为,欧洲著名品牌乐途、彪马、沙驰、法派、雨果波士等相继在中国落户,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服饰的元素与中国元素已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沙驰(意大利)集团中国区域部门负责人范红华则认为,形式上的融合其实很简单,但是形成实质上的融合,就要形成中欧双方服饰的互补性。

武汉大学教授、湖北省礼仪学会会长李荣健表示,当前中国服装生产工艺与欧洲水平没有太大差异,差别存在感在于执行标准和地域性不同。

“欧洲人可能觉得这件服装必须这么做,但中国人觉得少一两道工序无所谓,从而形成地域‘差异’,这说明中欧服饰的融合须互接‘地气’”李荣健说。

 
 
更多>同类纺织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纺织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们的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0084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