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中纺对外公司将迎来30周年华诞。作为中国纺织领域最早成立的工贸型企业,中纺对外公司(中国纺织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中国纺织机械和技术进出口有限公司)所走过的每一步都凝聚着谋求企业自身发展与造福国家、行业及社会的双重责任。
30年来,中纺对外公司在引进国外先进纺织装备,推动中国纺机产品走向国际的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成为中国纺织工业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者。进入新世纪,对外公司更是在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积极发挥对外平台和专业服务优势,在带领中国纺织企业“走出去”,助力纺织行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30年砥砺跋涉,作为中国纺织工业向世界纺织大国和强国迈进的积极参与者和见证者,对外公司用一代人的时间赶超许多国外同类的百年企业,这条路上经历了哪些风雨?未来将蕴生出怎样的故事?《中国纺织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朱宝林。
30年积淀引领中国纺企提升国际竞争力
记者:中纺对外公司成立30年来取得的成绩和为行业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近几年改革和转型升级是主旋律,中纺对外公司为行业相关企业“走出去”作了哪些贡献?自身取得了怎样的突破?
朱宝林:对外公司成立30年来,积极发挥对外平台和专业服务优势,为行业的飞速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一代代领导和员工,将毕生心血献给公司,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奠定了公司坚实的发展基础。近几年经过持续探索和不懈努力,公司逐渐形成了纺机出口、纺织品贸易、工程承包和对外合作四大主营业务全面协调发展的运营格局,公司的经营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末,全年销售收入历史性地达到64亿元。其中,纺机出口由5年前的5000多万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6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纺织品进口由5年前的6000万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5.3亿美元,也创出历史新高。
公司紧紧抓住国家“走出去”战略发展机遇,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天虹、百隆、华孚等紧密合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流程增值服务,在一些重点市场成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保障了纺机出口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顺应国家外贸政策转变,围绕棉纱、坯布、棉短绒、棉花等“棉系列”产品,在短短几年内建立了广泛的渠道,并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经营模式和策略,推动纺织品进口并确立了行业领先优势。2013年棉纱进口金额4.39亿美元,进口数量达到14万吨,连续3年稳居全国第一。
工程项目不断取得实质突破,1997年击败多个跨国公司中标叙利亚杰布莱纺织工程,并带动开发多个其他项目,在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中标缅甸两个纺织工程,有力支撑公司与合作伙伴度过困境。近几年公司将开发领域延伸到水务及环保工程,先后中标湖南长沙供水、青岛团岛污水厂、青岛海泊河污水厂等10多个工程物资采购供应项目,加上ctexic投资的津膜科技成功上市,公司的环保工程开发布局日益完善。今年成功签约斯里兰卡7900万美元污水项目商务合同,开创了公司承接非纺织类epc工程项目的先河。
对外合作优势不断发挥,公司成立后实施了国家援非洲、东南亚的多个合作项目,近期依托长期援外经验前后中标17个援外物资投标项目,连续3年成为商务部a类企业中标金额最大的公司。中国与非洲棉花四国全面合作的第一个项目——中国援贝宁棉花种植项目,商务部也交由公司实施并已顺利启动,对探索建立海外棉花基地的路径和商业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贝宁纺织公司(cbt)紧抓当地市场需求好转、自身竞争力提升的机会,连续3年保持赢利,被誉为我国优惠贷款境外纺织项目的成功典范。
成立之初 带动中国纺机制造业全面升级
记者: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中纺对外公司的诞生肯定是肩负着国家使命,成立之初,公司在行业刚刚起步时,作出了哪些努力?
朱宝林:中纺对外公司成立后的前10年,是中国纺织工业和纺机行业加快发展步伐、努力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时期。当时纺织工业装备差、技术工艺落后、产品种类少,因此为国家引进急需的先进装备和技术,尽快提升纺织工业和纺机行业的制造水平,成为落在对外公司肩上的历史使命。公司在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对外统一谈判,承担了众多纺织化纤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引进以及生产企业技术改造的进口任务,总计进口约30亿美元,如为北京印染厂、上海三枪集团、天津一棉等70多家单位引进高温高压染色机、喷气织机、自动络筒机、清梳联等;为平顶山帘子布厂、江西涤纶厂、吉林化纤厂等30多家单位引进锦纶、涤纶、氨纶、粘胶、腈纶等多种化纤成套设备;为中国纺机、沈阳纺机、咸阳纺机、常德纺机、郑州纺机等20多家纺机企业引进喷水、剑杆、喷气织机制造技术、高速经编机制造技术、浆纱机设计制造技术等。中纺对外公司为我国纺织、化纤和纺机制造行业的产能提升和升级换代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开启中国纺机的国际化之路
记者:时代不同,中纺对外公司这样的大型国有进出口公司的使命肯定不一样,在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和企业蓬勃发展之后,国家进出口政策作出重大调整时,公司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复杂的进出口环境?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朱宝林: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外贸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大量生产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公司敏锐地捕捉到形势的变化,果断调整主营业务结构,用了近5年时间,将业务从以进口为主过渡到进出口并举,并最终在新世纪奠定以纺机出口业务为核心的新架构。
2004年,为适应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公司通过与经纬纺织机械股份公司建立全面战略合作,进行了重组改制。这次改制是恒天集团理顺出口渠道,有效整合资源的重要步骤,改制的顺利实施大大提高了集团纺机出口的竞争力。通过对恒天集团纺机出口的资源整合,公司再造自身的业务流程,打造完善的出口平台,与集团内外的相关生产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集中了一批优秀的专业服务队伍,同时形成了完善的国外营销网络,建立了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印尼、泰国、埃及、西非、东非代表处和中国香港全资子公司,并在多个国家设立售后服务中心,着力开展营销和服务人员本地化,逐步形成统一、完善、协调的纺机出口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为持续做强做大纺机出口这个核心主业打下坚实基础。一组数据可以清晰地说明问题,2002年中纺对外公司纺机出口为2561万美元,2005年突破5000万美元,2006年再跨上1亿美元,2008年达到1.56亿美元,2013年达到2.65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其中主营产品棉纺机械出口占到全国出口的40%以上,纺机出口市场覆盖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加快转型升级 打造工程与贸易国际化企业
记者:近几年来,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竞争也更激烈。行业企业也经历了艰难的“蜕变”,由粗放向集约化经营方向变化,走上了以内涵和创新为主的发展道路。您能否谈谈近几年中纺对外公司在经营战略方面做了哪些调整,是怎样更好地为行业服务的?
朱宝林:近几年,面对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和紧迫形势,对外公司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以“调机构、建平台、抓管理、促发展”为总基调,狠抓结构调整和管理创新,积极探索公司发展新模式,努力促进公司经营战略转型与提升。概括起来主要是实现了“四个方面转变”:一是实现主营业务结构的转变。公司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业务发展战略,大力开拓新市场培育新业务,整合内部资源,优化机构设置,逐步形成了“纺机出口、纺织品贸易、工程项目、对外合作四大主营业务协调发展”的运营架构,使公司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二是实现人力资源结构的转变。针对前几年人才队伍快速老化的严峻局面,公司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制定中长期人才规划,通过招聘培养应届生和引进社会人才相结合,迅速优化了人才结构,形成老中轻配置合理、整体素质显著提升的新的人力资源队伍。三是实现专业服务方式的转变。公司积极提升驻外机构职能,着力充实海外专业营销队伍,积极推进“本地化”战略,围绕国内外客户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既努力提高个性化服务能力,又大力提升整体方案解决能力,得到客户的普遍赞誉。四是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通过实施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公司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率;通过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优化薪酬与绩效管理,增强了公司活力和创造力;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和风险管控,提升了公司平稳健康的持续发展能力。
记者:中纺对外公司30年取得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请谈谈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思路。
朱宝林: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间,中纺对外公司依然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变革提升的攻坚时期。公司将立足自身30年发展形成的基础和优势,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实施新的发展战略。一是立足两大行业。以纺织、环保两大行业为重点,形成面向全行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自身优势、业务格局和经营特色,进一步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增强在相关行业的影响力。二是转型业务架构。改变四大业务平行发展的现状,建立“以工程业务为龙头,机电产品、纺织品贸易为支撑,对外合作为助推”的新型业务架构。将工程业务定位为龙头,目的是通过着力提高工程开发能力增强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各项业务的带动力和赢利水平;将机电产品贸易定位为公司的重要支撑,目的是发挥公司传统优势,加大与全行业的合作;纺织品及原材料贸易是公司的另一个重要支撑,定位为公司扩大规模、提升融资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外合作业务是保持与政府联系,吸引行业资源,积累公司发展后劲的助推器。三是转变发展方式。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顺应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积极尝试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业务,创新业务模式,根据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统一部署,开展多种合作,探索混合经济,搞活经营机制,不断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努力将对外公司打造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工程与贸易国际化企业,为新时期、新常态下中国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推动中外纺织行业的全面合作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