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与山东省青岛市政府主办的“龟龙杯”中国校园服饰文化创新论坛于青岛举行。论坛邀请协会领导、行业专家及校服生产企业等,共同探讨如何创新中国校园服饰文化。论坛首次把校服文化体验者的真实需求摆在了核心地位,提出创新校园服饰文化,改变运动装一统中国校服的现象。
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式服装,校服不仅是学生身份的标志,不同学校教学理念的显现,校服的穿着属性及功能,也能对学生心理和学校文化施以内在的积极影响。
青岛第41中的副校长王辉在论坛上表示,校服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形式,不同于课程教育的显性特点,属于有潜移默化式的教育。优秀校服的教育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纪律感,改善学生的课堂行为,校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目前,国内的校服设计水平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诉求。教师姚建在会上表示,随着中小学生审美能力和欣赏品位的不断提升,他们的服饰观和服装消费行为日渐明确,因此,对于目前国内众多款式表现单一、以运动型居多、缺乏美感的校服,学生自然难接受。
因此,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服文化,是一个应该多方位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中国服装设计师副主席张庆辉认为,校服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和特色的写照,是一种独特、传统文化的显现方式。因此,为学生设计制作的校服,应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要求,通过校服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时尚文化氛围,来推动整个校园服饰文化发展。
中国时装设计师陈闻表示,优秀的校服设计不仅应该实用方便,更应该具有形式美感,帮助中学生树立健康的性别意识,并要跟随流行的变化,不断汲取时尚元素对校服进行改进。
对于本土校服的发展没能像其他服饰品类与时俱进,中国时装评论专家毛立辉认为,这的确值得我们这个服装产业大国反思。他表示,中国经济虽然盛世,但文化创新能力则略显不足。与国外校服相比,我国的校服发展尚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校服文化。校服从国家指导意见变为地方教育部门或学校强制推广,校服推行者掌控着推行权和选择权,介入校服的生产而导致市场公平原则遭到破坏,是制约我国校服难以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与中国校服发展不同,国外校服的生产销售已形成较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并且具有自己的品牌和风格。诺亚时尚顾问管理公司总裁林晓霖认为,商业化竞争背景是多国校服逐渐进入质优、物美、价廉的良性循环的关键。
会上,青岛市政府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王建指出,目前,国家开始试行校服政府采购政策,就是为了使中国的校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牌,像中国的国服一样,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形象的名片。
作为制服的一种表现,校服特殊的功能性和文化性应该成为中国服装行业创新的起点。与此同时,对于校服的创新,则需要深入研究学生校园生活方式,把校服文化创新与学生心理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服的文化内涵传授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育时代精神,增强校服时尚对学生的塑造性与导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