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用上外贸货是一种生活品质的体现。如今,“外贸”不仅没退出舞台,并且发展成为线上线下齐头并进之势。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真正的“原单”“尾单”外贸货其实并不多,反倒是各种仿造大牌的“a货”唱主角,为何消费者还如此买账?
“原单”生意红火
在很多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记忆里,由于种种原因而出口转内销的“外贸产品”是品质生活的象征。传统意义上的外贸“原单货”是生产厂家从外国客商确定的“计划报废物资”中抠出来的产品,虽然未进入大牌的产品库,但是品质与挂在大牌专卖店里的商品相差无几。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的“原单”“尾单”货品并没那么简单。
c家春款渔夫鞋、小香羊皮经典款包、大牌原单雨伞……在长春微信销售商cc的朋友圈上,各种国际知名名牌服饰衣帽的“原单”应有尽有。商家称进货渠道硬,可以拿到专柜对比,质量不逊于正品。“刚上架一周就有40多张订单了。”卖家说。
一款国内专柜近5000元的某大牌女鞋,在淘宝上全球购的代购价格为3500元左右,而cc家的价格仅为580元。虽然价格如此“过分”低廉,但经常购买所谓“原单”的市民张小可表示,类似的东西淘宝上只卖一两百元。
在长春市前进大街某家较为大型的外贸店里,云集了armani、lee、burberry等至少几十个品牌的“外贸尾货”。店内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一件lee品牌的牛仔裤仅需198元,而看起来相似的款式在商场里至少要八九百元。
虽然一般的“原单货”价格会比正牌低很多,但如此低廉的价格还是让人心里打鼓。业内人士透露,如今市面上九成以上的“外贸原单”均不是正品。在调查中,记者试图询问一些商家其“外贸原单”“外贸尾单”商品的来源,但所有商家均三缄其口,只纷纷表示“肯定是外贸原单”,但是对商品渠道、品质保证、面料质量等含糊其辞。
消费者知假买假?
记者发现,不少消费者已养成了“知假买假”的习惯。与网上代购被动地买到假货不同,不少消费者购买所谓的“原单”之前,知道这些并不是意义上的原单产品。“在我国市面上所售的外贸产品,打着‘尾单’‘原单’旗号,由小作坊生产出来的赝品,这一类目前最多。”中国服装协会一位工作人员透露。
消费者李丝丝说:“名牌货哪可能那么多‘原单’‘尾单’,主要就是买名牌的款式。”这些“原单”赝品就是商家口中的“a货”,即仿品。
大学生陈俏俏表示,世界一流设计师做出的产品款式时尚,受到大众喜爱,然而名牌货价格昂贵,让平民百姓望而生畏,只能退而求此次来买“a货”了。
在长春市桂林路的一些地摊上,一些仿照国外大牌产品的钱包、手提包等被码放在摊床上等待出售,其中不乏一些“假到不能再假”的款式,但记者观察发现,前来询问购买者络绎不绝。
据一些经常购买这类货品的消费者透露,不少商家在出售这类商品时会明确告诉消费者,这并不是真正的大牌商品,而是来自广州、沈阳等地的大型批发市场。
市场期待净化
从前以质量取胜的外贸货,如今更像在打一场品牌真假之战,名牌logo的吸引力在不少消费者心中远胜于材质、做工等因素,让消费者纷纷掏腰包知假买假。而网络与“原单店”的线上线下互动也让乌烟瘴气的“外贸货”市场有些乱套。
消费问题专家、吉林大学教授金晓彤表示,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之所以选择所谓的“原单”产品,是一种既能满足虚荣感又能省钱的“捷径”,一些商家正是看到了部分消费者这种消费需求,才催生了“原单”产业的出现,这对于保护品牌形象和维护正常消费环境都是不利的。
一些消费者认为,要想根治这些仿冒的所谓“外贸货”流行的市场弊病,必须要加强执法力度,一些人还建议应该为其立法。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志明认为,对于制造、销售假货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我国本来已经形成了一套很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现在急需做的,是在现有框架内加强依法治理,对于造假、售假严厉查处,及时管理,才能有效净化市场环境。
采访中不少消费者呼吁,在微信营销火热的现今,治理朋友圈中售卖“a货”的行为势在必行。有些商家“杀熟”,正品和“a货”混着卖,买家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朋友,也不好撕破脸,维权面临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