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棉花问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始终在重点关注。今年从2月中旬到3月中旬,中纺联先后组成10个调研组,分别调研了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等6省21个地区,100余家棉纺织企业,重点了解春节后纺织企业生产运行、国储棉竞拍及使用、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产业转移等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对现行的棉花政策仍然反应强烈,国储棉存在质量差、亏重、出库难等问题。此外,进口纱对企业冲击大、技改投入困难重重也成为当前棉纺企业主要的突出问题。
怨声载道的国储棉
当前,棉纺织企业使用的棉花原料中绝大部分是来源于国储棉,但是国储棉存在的质量差、亏重、出库难等问题,让棉纺织企业怨声载道。
2月19日,调研组一行赴山东省枣庄滕州及济宁嘉祥县调研,分别走访了恒仁工贸、大彦织布、鲁旗棉业、金库棉业等棉纺织企业,重点了解生产运行情况。走访的企业以纺纯棉中低支纱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当地和青岛针织企业、南方沿海地区,有织造的企业大部分自用,坯布经印染企业加工销往非洲。企业普遍反映所购国储棉质量较差,存在出库困难、亏重等问题,希望监管企业加强管理,保证国储棉质量。
不仅仅山东地区存在这些问题。在河南许昌地区,调研组走访了当地主要的棉纺织生产企业,纺企普遍反映所购国储棉质量差且存在亏重等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监管。
在江苏无锡和常州两地,国储棉价格、质量及亏重问题给当地棉纺织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棉纺织企业在反映时,情绪异常激烈。
中纺联公布的春季调研报告中显示,棉纺织企业对国储棉的反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棉花质量差,短绒率高,等级不符现象较多。二是按照公定重量计算普遍存在亏重现象。三是出库困难,乱收费现象非常严重。四是有转圈棉现象,主要是加工企业。
威力持续的进口纱
受到棉花政策的影响,近三年来,日益剧增的进口纱对棉纺织企业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这种威力持续至今。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进口纱为210万吨,比2012年多了50万吨。
在江苏无锡和常州调研中,调研组先后走访了色织、纺纱及牛仔等企业,调研组发现,生产常规产品的织造企业对采购进口纱线的意愿日益增强。
在广州新塘地区,调研组走访了当地部分重点纺织生产、销售企业及地方商会,当地企业表示,以前企业选购原料纱线主要来源于国内的纺纱企业,而如今也已大量选购进口纱线,国内纱线销售受进口纱线严重冲击。在走访的企业中,大多表示目前处于亏损维持阶段,希望能够挺过难关,只有少部分企业表示通过改变品种、产业转移、出国投资或联合牛仔相关利益集团抱团取暖渡过难关。
与此同时,在河南许昌地区调研中,部分企业反映,受下游市场需求萎缩、进口纱冲击等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企业反映销售不畅、库存增加,开台率维持在6成左右。
春季调研报告中指出,以生产32支的纯棉普梳产品为主的地区,在国内外棉价差较大的情况下,受到进口纱线冲击较大,只有约三成的企业有稳定的客户,大部分企业订单压力较大。
但支数高一点的纱线产品受到的影响相对小一些。在济宁汶上县及梁山县调研组先后分别走访了润发、圣润、如意天容、祥盛及华宇等棉纺织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是以纺纯棉中低支纱为主,这些企业表示,受进口纱影响,40支纱线比32支较好销售。
困难重重的技改
在严峻的形势下,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效率,成为纺织企业不可多得的选择。然而,调研组通过走访发现,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除少数企业有投资的意向外,大部分企业表现出对市场后期信心不足,无意投资。
在湖北襄阳地区,调研组先后走访了部分纺纱企业。这些企业除了受到原料因素影响外,企业均表示进行技改的资金压力较大,目前绝大部分企业在观望中。
调研组在春季调研报告中指出,目前企业技改存在以下几个情况。一是有投资意向的企业,以设备升级改造为主,或为保证其产品质量及稳定的订单,并对后市较为乐观,或为避开进口纱线冲击,以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二是个别国营老企业受体制影响设备非常落后,部分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落后设备,且还在使用普通络筒设备,希望投资改造,但无资金。三是无投资意向的企业中,有的涉足房地产、酒店等其他行业,有的表示只能维持现状,期待下半年市场、政策有所转变。
急盼调整的政策
在调研中,绝大部分纺织企业对现行的棉花政策提出了建议,急盼国家相关部门对棉花政策作出调整。
河南鹤壁地区企业在积极应对经营性问题的同时,对国家在原料、税收等政策的出台,也给予较多的期待,以解决长期以来行业所面对难题。
在山东邹平,当地棉纺织企业希望国家能够尽快改革棉花政策,给棉花松绑,实现自由买卖,并进一步放开配额。
调研组在春季调研报告中指出,企业主要提出了五方面的建议。一是建议国家储备棉投放建立长效稳定机制,稳定下游纱布市场,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二是建议尽快出台具体措施,解决棉花增值税“高征低扣”问题,减轻纺织企业负担。三是建议国家加大查处转圈棉力度。四是建议棉花配额发放应与储备棉投放一样,发给纺织生产企业,数量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五是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有公平的竞争环境,包括原料价格、税收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