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节后,招工就成为纺织企业的头等大事。眼下,春节长假结束,各地纺织企业又开始了新一轮“抢人”大战。
记者从各地纺织企业了解到,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国际经济形势未见好转,但今年的“用工荒”依然如期到来。从金融危机时便频频见诸报端的“用工荒”似乎并没有“昙花一现”。今年各地纺织面料企业的用工情况有多难?经过几年的洗礼,企业又有哪些新的“抢人招数”?
大巴接送 涨薪等成为普遍手段
短信、qq群等信息化手段“出位”
为了应对“用工荒”,今年春节过后,江苏、浙江等众多的火车站和劳动力市场,一些纺织企业安排了专人蹲点“抢人”。而更多企业在节前就早早做足了“功课”。记者从江苏一家纺织公司了解到,为了能留住老员工,推出了各种“按时返岗奖励”和“留守员工过节安排”的大红色通告贴在食堂、宿舍楼前的醒目位置。公司还向员工承诺:公司保证给员工“买到回家的车票,买不到火车票就买飞机票”,初十回来上班的每人另发1000元红包,来回车票不管硬座还是卧铺,公司全部报销。而另外一家江苏企业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春节回家凭车票报销路费这些已经属于‘小儿科’,直接买好火车票才是真正的贴心;免费食堂不足为奇,为了让车工安心工作,夫妻同厂可住夫妻房,且条件十分诱人,比如夫妻房有独立卫生间、热水器、空调等。”
而且记者了解到,为了能“抢人”,很多纺织企业都跟老员工表示,只要是能介绍一个工人进厂,介绍一个就奖500元,如果是技工,有的企业甚至是介绍一个进厂,奖励1000元。
福建泉州一家纺织公司为了招到工人,特意安排了“春雷行动”,参加了近10场招聘会,虽然也招到了一部分工人,可是,该公司的用工需求仍然有缺口。
湖北一家主要生产和储备高档服装面料、防羽布、弹力布及家纺等产品的企业管理部部长说:“目前我们公司需要300名员工,招聘的岗位主要是生产一线女工。招聘年龄要求40岁以下,如果是熟练工,年龄可以放宽到45岁。如果是新手,公司也会提供岗前培训,两三周就可以上手工作了。月工资在2500~3000元,工作班次是三班两运转,两个早班,两个夜班,两天休息。”
江苏省洪泽县建立了的一个适龄劳动人员就业信息数据库。据了解,去年开始,该县对所有劳动者详细摸底调查,并根据技能工种和回乡意愿,分类建立拟回乡人员、拟回乡技术人员、拟回乡创业人员等信息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的基础上,洪泽县与移动公司合作,建立了短信发布平台,根据被调查者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技能,将其与洪泽的用工需求进行匹配,有的放矢地发送短信,实现用工信息与在外务工人员点对点对接,增强信息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地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表示:“运用如网络、短信等信息化的招聘手段,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也吸引了更多的返乡就业人员,公司100多名工作人员,有近一半员工是通过网络招聘的返乡就业人员。”
浙江一家面料企业通过一家中介公司直接短信群发,写明招聘工种和待遇,并承担到公司的交通费用。
更多的纺织公司高层已经开始实施“全民招兵”战略:将已经开工的生产部工人抽调一部分出来,让营销人员放弃本职工作投入招聘当中,还将正在结算工资的人事部工作人员也投入工人招聘之中。
“用工荒”的本质是“技工荒”
“技工荒”拷问职业教育
对于纺织企业来讲,“用工荒”其实更多的是“技工荒”,即缺少技术工人或技能熟练的工人。
“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纺织企业不仅普通工人紧缺,更缺技工,即有一定技术、特殊技能,能适应企业产业升级要求的高素质员工。由于多方面的因素,这种用工短缺不会马上缓解或消失,涨工资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因为产业升级和人才培训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可能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江苏常州一家纺织企业表示。
而江苏苏北一些纺织企业开出几乎和苏南地区相同工资待遇,甚至包吃包住,每人每月比在苏南地区大概要多支付100元,但仍然招不到更多的技术工人和技能熟练的工人。原本需要100多人的工厂,目前仅招到了数十人,相差一多半。该企业负责人表示:“尽管这里的人力资源很丰富,劳动力成本也不低,但经过培训的技术工人和技能熟练工人太少了。看来不能急于扩大规模,还要从长计议,从培训熟练技术工人开始。”
一位业内专家认为,“民工荒”说明中国轻视职业教育的“积弊”已久。由于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多数学生家长“重仕轻工”,造成多年来大学招生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国家公务员考试人数也“屡创新高”成为“第一国考”。而职业技术教育却“乏人问津”,造成招生困难,举步维艰。
“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水平提升的最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关键。”一位纺织职业技术学校的负责人认为,“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因得到的公共经费很少,发展缓慢。而企业的教育培训责任也体现得远远不够,投入太少、功利性太强。”
这位纺织职业技术学校的负责人建议,纺织企业在用工方面要想能够招得进和留得住,除了提高员工的工资水平外,还要在保障工人的切身利益、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环境等方面下工夫。此外,企业还应通过增加自动化的设备、开展科学管理、实现组织结构的优化、提高员工素质等途径,以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对工人数量的过度依赖,缓解用工难。尤其是新建和搬迁的纺织企业,起步要高,不能再走受制于用工的老路子。同时,他建议国家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改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环境,大幅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经费在整个教育投入中的比重。他希望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向免费教育发展,并优先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