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阿克苏  染料  生态  纺织  服装  服装定制  卢比  中俄  染费  缅甸  人民币  皮棉  盛泽  美棉  降税  不染色  环保  丝路柯桥  化纤  库存 

《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业绩盘点

   日期:2018-11-29     评论:0    

规模扩大产品升级

全面实现阶段目标

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比例超过22%

2015年行业总产值将达到10226亿元

2012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为1010万吨,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比例超过22%,按此发展速度,2015年可以完成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比重达到25%的《规划》目标。2010~2012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年均增长10.9%,如果按此速度发展,2015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将达到1378万吨,超额完成1290万吨的《规划》目标;高性能纤维绝大部分用于产业用纺织品领域,2012年我国高性能纤维产能超过12万吨(含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产能约5万吨),高性能纤维总用量超过7万吨。据协会测算,2012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约为7280亿元,2010~2012年年均增长12%,依据此增速预计,2015年行业总产值将达到10226亿元,完成1万亿元的《规划》目标。

企业研发费用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

全行业现有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据协会统计,2012年行业内110家骨干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3.23%,比2010年提高0.5个百分点,预计到2015年可以达到4%左右,确保实现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的发展目标。截至2012年年底,全行业现有超过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涉及土工用纺织品、交通工具用纺织品、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蓬帆类纺织品、非织造布设备等领域。预计通过“十二五”后半段的培养和发展,可以完成建成3~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目标。截至2012年,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大于10%,预计“十二五”结束时,可以完成《规划》中年增长10%以上的目标。

目前,我国耐高温气体过滤材料已经达到1~2mg/m3的过滤精度,纺粘熔喷非织造布已实现“三抗”效果,土工用纺织品已经实现了以产品和海外工程的形式出口,三项均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了《规划》目标。

山东陵县成行业首个超百亿产业集群

湖北彭场和和福建尤溪产值将超百亿

截至2012年底,行业中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6家,超过2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预计“十二五”结束时,可以完成《规划》中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销售规模超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3~5家的目标。2012年,山东陵县土工纺织材料产业集群的产值达到132亿元,成为行业首个超百亿的集群;预计到2015年,湖北彭场非织造布及制品集群和福建尤溪革基布产业集群的产值都将超过100亿元,初步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纺粘水刺工艺技改达到节能减排效果

100万吨再生纤维已用于产业用领域

针对行业应用范围较广且具有较大节能潜力的纺粘工艺和水刺工艺,近几年通过工艺技术改进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现已实现主要产业用纺织品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约15%;2012年,我国再生纤维产量为530万吨,其中用于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产量近100万吨,回收用纤维在当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中的占比超过15%;目前国内采用先进水刺非织造布生产工艺用水回用率已经可以达到95%。

重点任务按期进行

凸显行业发展后劲

重点加强行业基础技术研究

强力支撑产品以及技术升级

科研院校、高校和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产业用纺织品的基础技术研究工作。纺熔技术实现原料多样化,除聚丙烯(pp)、聚酯(pet)以外,聚乙烯(pe)、聚乳酸(pla)、聚苯硫醚(pps)等材料均作为纺丝原材料进行使用;滤料生产领域应用高密面层、梯度结构、纺粘、水刺等设计和加工技术,高温袋式除尘用滤料失效机理的研究,为开发新型耐高温、耐腐蚀复合滤料提供了基础依据;以生物质纤维素为原料,采用熔喷-湿法耦合技术工艺,开发出高安全性阻燃生物质复合材料锂电池隔膜,具有良好的电解液浸润性能、耐热性和阻燃性,并达到中试生产规模;在梳理成网方面,平行网出网速度可达90m/min,交叉铺网出网速度可达60m/min,幅宽可达3.75m;静电纺丝原料不断拓展,纤度可小于500nm,并初步形成产业化能力。

成型技术装备开发速度加快

部分重大技术已实现产业化

成型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在生产速度和幅宽上都有较大进步,如我国自主开发的sms纺粘生产线速度突破400m/min,幅宽最大可达7m,针刺机针频最高可达2000rpm,正在研发2500rpm的高速针刺机;在滤料加工方面,突破了纺粘滤料的成套设备和水刺毡滤料的成套加工设备。片梭织机特别适合超宽幅、高密度、厚重型织物织造,国产超宽幅片梭织机为产业用纺织品生产提供了设备支撑,有效幅宽可达7.4m,克重可达1500gsm;熔喷/气流成网、纺粘/针刺和纺粘/水刺、多层复合成型技术、多轴向立体经编技术均已经实现产业化,提高了装备配套能力、自动化水平和产品质量。

加快后整理技术装备开发

部分专用装备实现国产化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行业在单一功能性整理、配套设备及化学整理剂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经验,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织造布后整理设备已拥有产业化能力。ptfe发泡涂层动态处理设备和技术,可以在滤料表面形成致密微孔结构ptfe涂层,提高过滤精度,防止微细粉尘进入滤料内部,降低压差,减少能耗;国内首台5500mm超宽幅智能定型机具有风速高,热传递能力强,喷风、受热均匀等特点,解决了宽幅织物温差大的行业技术难题;国产高效泡沫发生器和施加器,可以保证施加泡沫的均匀性并达到精确注液的效果;助剂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的抗酒精、防渗漏、阻燃、抗菌等综合性能有所提高。

产业用纺织品专用纤维快速发展

纤维国产化产业化取得明显突破

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高性能纤维的国产化、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明显突破,不仅提高了产业用纺织品专用纤维的研发水平和生产能力,而且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和市场垄断,大幅降低了产品进口价格,有力推动了行业进步。在替代进口纤维方面,2012年,我国pps纤维年产能超过1.5万吨;pi纤维年产能约3000吨;ptfe膜裂纤维、线、膜制品产能已达到千吨级水平;芳纶已实现质量稳定的自动化生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年产能约2万吨;芳砜纶纤维年产能1000吨;碳纤维年产能超过1万吨;实现了3.5um超细玻璃纤维的量产,改善了产品的柔软性和耐磨性,提高了产品的适用性;耐高温玄武岩超细纤维已进入产业化生产和工程应用阶段;部分生物质纤维已形成产业化生产,目前正在积极拓展应用领域;亲水、抗菌、阻燃、高弹、低缩等专用纤维的开发和生产取得明显进步,部分满足了下游领域对细分产品的需求。

与终端制品客户的协同开发得以加强

共同解决产业实际难题拓展应用市场

行业内企业积极与设计单位、终端客户合作,推进了产业用纺织品与终端制品的协同开发。针对南水北调工程过程中,由于界面摩擦力不足导致土工膜下滑,无法施工的问题,与下游客户一起攻克了土工布加糙的技术难题;车用纺织品生产企业与整车生产厂家合作,根据终端产品客户具体需要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与下游企业合作攻克了天然纤维复合材料强度不足的技术难题,使其成功应用于交通工具领域;滤料、滤袋的生产企业,与下游除尘器设备生产企业合作,通过选用高性能纤维,进行滤料结构设计等方式,开发具有高效、低阻和pm2.5控制效果的新型产品;协同开发的多轴向增强织物一次性热塑成型产品,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防霉、绿色环保、可回收利用等特点,可替代金属制品应用于交通工具轻量化;高速公路护栏、柔性管罐等终端制品的开发与应用,也都拓展了结构增强用纺织品的应用领域。

终端和工程用户服务能力全面提高

延伸产业链重点提升企业利润水平

近几年,袋式除尘技术已经在电力、水泥、钢铁以及冶金行业等行业得到很好的应用,一些滤袋骨干生产企业开始积极与电厂等用户合作,在滤袋设计、使用和更换过程中提供全套工程化服务,不仅提高了工程服务水平、效率,也提升了企业的赢利水平。土工用纺织品行业的一些骨干生产企业,依靠自身的技术和产品优势成立了工程公司,以总包的形式承接公路、铁路、水利等土工建设工程,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了服务能力和企业利润水平。

积极推动研发与检测认证服务平台建设

强化产品检测和质量监督保障使用安全

近两年,在行业协会的积极推动下先后成立了“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应用研究中心”、“中国产业用纺织品数控裁剪技术研发中心”等,作为产学研用的平台,形成了与下游企业联动的研发模式,为提升产品和设备的品质打下基础。积极推动研发与检测认证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产品检测和质量监督,保障产品使用安全。依托地方检测中心和研究院所,全国布局多个“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测试中心”,为产品的质量水平和使用安全性提供了检测支持。2012年末成立的产业用纺织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实现渠道,对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等将起到积极作用。2011年成立的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对行业的科技发展方向进行把关,并提供整体的产业用纺织品技术支持平台。

建立多层次和多形态信息服务网络

密切上下游联系积极推进国际交流

建立多层次和多形态的信息服务网络,为企业投资、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推出及完善期刊、网站、手机报和出版展会技术报告等,及时传递政策、市场、技术、展会等信息;加强行业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题调研,结合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数据,形成行业季度运行分析报告;根据地方园区、经济开发区和企业发展的需求,积极为其提供园区发展规划、咨询调研报告和行业经济分析等服务。与上游协会和企业、下游用户、中国工程院、国外协会企业等共同组织活动,展示行业整体形象,密切上下游联系,扩大产业影响力。强化行业间的国际交流,先后与美国非织造布协会、欧洲非织造布协会、美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协会、德国纺织服装工业协会、中国台湾不织布工业同业工会、韩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信息共享、标准合作、论坛展会、技术培训等方面都达成了合作意向,提升了行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了协会的行业服务能力。

标准管理体系日渐完善标准建设得以加强

全行业制修订35项标准弥补发展滞后

加强了标准化机构建设,完成了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产业用纺织品分会换届及调整和增补等工作,组成了第三届技术委员会。新一届分标委会委员由科研院所、检测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等方面的代表组成,涵盖行业的各个领域。《规划》实施的前半程,全行业共制修订标准35项,弥补了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标准缺失和滞后的问题。产业用纺织品协会开展了产业用纺织品产品及应用标准体系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工信部“产业用纺织品产品及应用标准体系研究”项目。接受总装备部委托,组织专家、企业和相关单位进行纺织行业归口管理的50项国军标的清理整顿工作,目前已经通过了专家评审会阶段,正在组织材料上报。

原料和工艺技术进步助力产品高构化

多数行业内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高性能纤维的推广应用和工艺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用纺织品的一些产品实现了高构化,其中,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由简单的个人卫生用品材料,逐渐发展医疗用敷料、手术洞单、手术服、手术包等高技术含量产品;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由传统的常温空气过滤、水过滤,逐渐发展丰富到耐高温、耐腐蚀滤料领域;土工与建筑用纺织品由简单的防水排水功能,丰富到高铁、水利工程、高速公路专用路基增强材料和防渗漏材料;交通工具用纺织品日益重视环境友好性、节约能源和可回收再利用,促进了轻量化和燃油经济性进程;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由简单的功能后整理,逐渐发展到高性能纤维原料、织造、后整理一体化设计,满足了多功能复合防护的要求;结构增强用纺织品由简单的小型预制件,发展到风力叶片、桥梁修复、结构部件等领域。

骨干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3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

《规划》实施两年多来,行业中的一些重点企业克服金融危机后的不利形势,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实现工艺技术创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并且积极拓展新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企业实力和规模的爆破式发展。2012年,行业中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企业有3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6家。行业内企业通过上市融资,为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品技术升级提供了资金支持;高温过滤、土工建筑领域的部分重点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营等形式,进行行业延伸,已初步形成原料开发、材料生产、终端制品生产和工程化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综合性企业。

特色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2011年以来,行业内产业集群数量由5个发展到9个,新增加的集群主要从事土工、过滤、衬布和防水卷材等生产,使得产业集群的结构更加合理。各个产业集群均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初步培育形成了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生产企业,逐渐完善产业链配套,不仅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了集群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有效带动了集群所在地的经济发展。2012年,9个产业集群的经济总量达到了432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倍。同时,产业集群内的检测、信息、研发和培训等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服务能力明显提高,集群内骨干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和规模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的品牌知名度和辐射能力得到加强。

产业区域布局日趋合理

中西部产业比例有所提升

东部沿海地区具备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和产业链配套优势,所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和福建等依然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最为集中的地区,某些产品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比例已超过70%。“十二五”上半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案例相对较少,但是土工用纺织品、交通工具用纺织品的生产企业,基于市场和成本等因素,已经开始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些投资,使得中西部非织造布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都有所提高。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先进水刺工艺用水回用率可达到95%

近几年,我国完成了废旧聚酯直接生产涤纶长丝的课题,废旧聚酯生产涤纶短纤维技术产品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已经形成了从废旧聚酯瓶回收、瓶片清洗加工、纺丝到纺织品织造一条龙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回收瓶片为原材料生产的环保型再生短纤维可以达到卫生等级标准,广泛应用到非织造布、车用纺织品等领域;再生涤纶长丝广泛应用到工业和民用等多个领域,为纺织行业发展资源节约、循环经济提供了样板。在车用纺织品的隔音减震材料和建筑、土工材料等领域已开始采用回收再利用纤维。

近年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投资不断增加,企业多采用高速、宽幅、低能耗、高产能的先进设备,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设备升级,淘汰了一批单线产能小、技术含量不高的设备;先进水刺非织造布工艺用水回用率可达95%,单位能耗显著降低,吨产品耗水量平均在15吨~20吨,采用先进水处理系统和工艺设备的水刺生产线,吨产品耗水量可以达到8吨~10吨。

六大领域比翼齐飞

年均增长速度乐观

2012年医卫用纺织品年均增长13.5%

成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中的最大领域

2012年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产量为90.6万吨,比2010年增长28.82%,年均增长13.5%。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中最大的领域,用于医卫的非织造卷材产能和产量高速增长,是行业内重点投资方向之一。

突破了多头纺熔复合非织造布设备及工艺技术难题,制造出3200mm幅宽的smxs设备,其熔喷部分可进行在线/离线复合,配合后整理技术,应用于“三抗”手术服、隔离服等高端医用领域;以壳聚糖、蚕丝纤维制成的皮肤创伤修复材料及高档女性卫生用纺织品,具有促进伤口愈合,止血性能良好和舒适、高抗菌的性能;利用在线接枝聚合技术,实现了抗菌聚烯烃树脂的产业化生产,制成具有良好杀菌效果的非织造布,克服了疏水聚烯烃纺织品难以兼具杀菌功能的技术难题;研发了可调控生物降解速率的柞蚕丝素三维材料,用于生产丝蛋白创面修复敷料,填补了国内空白;纯棉非织造纱布没有磨脱的纤维屑,不引起伤口感染,手感柔软,并且具有良好的吸收性。

2012年过滤用纺织品年均增长15.05%

高温过滤与液体过滤材料保持较高增速

2012年我国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的产量为74万吨,比2010年增长32.35%,年均增长15.05%。在固液过滤领域,市场相对比较成熟和稳定,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增长比较缓慢;在空气过滤领域,随着国家相关环保排放要求的逐步提高,新增过滤项目和已有项目滤袋改换使得行业保持了较高增速。

高温过滤方面,以制造加工工艺进步和设备改造升级为支撑,重点围绕“超细纤维”、“高密梯度”、“精细过滤”等技术方向开发了许多新型过滤材料,主要包括超细面层梯度滤料、水刺毡滤料和发泡涂层滤料等,并进行了推广应用。

液体过滤方面,研发了大通量、高抗污性的功能化膜材料和组件,针对痕量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难以用膜处理的问题,制备了可快速吸附和脱附再生的功能化纤维,可对市政污水、工业废水及循环用水进行处理。

2012年土工用纺织品年均增长11.92%

行业的集中度和产品档次均有所提高

2012年我国土工用纺织品的产量为59.7万吨,比2010年增长25.27%,年均增长11.92%。由于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投资项目基本结束和高铁受事故影响建设速度大幅减缓等因素,“十二五”的前半程,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放缓,给土工和建筑用纺织品领域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但通过在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其他新应用市场的开拓,行业的集中度和产品档次均有所提高。

土工用纺织品方面,高强度、耐顶破、耐摩擦、抗酸碱的丙纶土工布应用于高铁轨道滑动层材料;高强度、耐环境的涤纶长丝纺粘土工布应用于垃圾填埋场;长江深水航道疏浚工程,在工程设计中使用土工布构筑导堤,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长江三峡水电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都大量采用了土工布。

建筑用纺织品方面,最新研发的pet长丝纺粘非织造布防水胎基,目前已进入量产推广阶段,与原有pet短纤维针刺产品相比在同克重条件下性能大幅提升,而且阻燃型防水卷材、耐盐碱型防水卷材、超低温弹性防水卷材等也都具有良好的功能适用性。

2012年交通用纺织品年均增长8.6%

芳纶蜂窝结构材料在高铁航空领域应用

2012年我国交通工具用纺织品的产量为49.8万吨,比2010年增长17.94%,年均增长8.6%,增速较“十一五”期间明显放缓,主要是由于我国汽车的产量增速在两年中持续下降,导致总需求增长乏力。

科技方面,研发了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和高抗冲击性的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在汽车轻量化的应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高端领域芳纶材料的应用不断拓展,芳纶蜂窝芯材作为高速列车的夹层结构材料,具有明显的阻燃、轻量化、节能和降噪效果,己在国产高速列车上批量应用;利用航空级蜂窝芯材用间位芳纶纸生产的蜂窝结构材料,已经过验证和试飞考核,可以满足航空领域的特殊加工和使用要求。

2012年安防用纺织品年均增长7.9%

警用面料被列入政府列装及采购计划

2012年我国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的产量为26.4万吨,比2010年增长16.42%,年均增长7.9%。具备良好性能的纤维材料开发成功并实现量产,以及加工技术的进步,都推动了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领域的产品升级。

科技方面,开发出具有阻燃、耐高温、高强度、防静电、抗油拒水、防酸碱、吸湿速干等性能的新一代高性能特警战训服,研发了近百种以高性能纤维原料为主材的安防面料新产品,所有面料全部用于相应特种防护领域,警用面料被列入政府列装及采购计划。开发出ptfe薄膜复合异型纤维/棉混纺嵌入式防静电面料,利用原料防水、防风、透湿等性能,并在面料性能上结合了异型纤维的导湿快干、棉纤维的舒适和导电纤维的防静电等功能。利用间位芳纶、对位芳纶和芳纶基导电纤维,按照特定比例混纺的芳纶特种防护面料,具有断裂强力高、阴燃续燃时间短等特点。

2012年结构增强用纺织品年均增长6%

攻克高强玻璃纤维纱高密度编织难题

2012年结构增强用纺织品的产量为86.5万吨,年均增长6%。我国的碳纤维投资热潮由于成本和市场开发的难题没有解决,其实际产量和使用量仍比较少;目前玻璃纤维织物增强材料仍然是结构增强领域的主体之一,但是由于近两年风力发电市场持续低迷,增速减缓,也导致了用于增强体的玻璃纤维经编织物产量增长趋缓。

科技方面,攻克了高强玻璃纤维纱高密度编织难题,生产的航天器用半刚性电池帆板玻璃纤维经编网格材料,大幅降低了电池翼的重量,成功应用于“天宫一号”航天器;引进技术生产的3兆瓦规格的风力发电叶片,主梁帽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大幅减少叶片重量并延长了叶片寿命。

政策导向效力良好

客观问题仍须关注

政策导向持续推动行业发展和产品升级

《规划》为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振了行业士气,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各类专项的实施,惠及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各个主要领域,对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申请免征关税提高行业装备水平和产品等级

行业内企业积极利用相关利好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进口产业用纺织品装备和产品,申请免征关税和增值税等,提高了行业的装备水平和产品等级。另外,有很多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各项减税、免税等政策,激励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增强了企业依靠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决心和动力。

亟待建立跨部门多层面统筹协调推进机制

亟待建立跨部门多层面的协调推进机制。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涉及领域广、涵盖内容多,其有序发展需要工业、发展改革、交通、建筑、卫生、环保、质检等各部门进行协调安排和统筹推进。

亟待加快企业并购重组步伐完善审查机制

亟待加快企业并购重组步伐。加大对企业并购重组的支持,鼓励行业内或上下游企业适时适度进行兼并重组,完善产业链配套,不断做强做大。同时,应加强兼并重组的风险监控,完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机制,保障行业安全。

加快落实相关领域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继续落实政府采购政策。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中的许多产品涉及医疗卫生、安全防护、航空航天、国防安全等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应加快落实这些领域相关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促进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及下游重点领域的健康发展。

加强行业实力建设

积极备战“十三五”

民营企业产品产值率与国外相差甚远

产业结构低构化仍较为明显,高端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国内产业用纺织行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基础弱、底子薄、核心竞争力不强,与国外同行业相比,产品产值率相差甚远,每年我国仍需进口大量的高端产品。

低端产能集聚引发行业运行风险加大

国内市场竞争方式主要以价格竞争为主,企业发展以简单模仿为主,低端产能集聚会引发行业运行风险加大、资本投资效率下降、市场秩序更加复杂。

追求规模效益导致新产品开发力量薄弱

技术创新“两难”问题突出。高科技产品突破有限,大多数企业仍追求规模效益。由于利润下滑,难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高端产品的研制,新产品的开发力量薄弱,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开发缓慢。

专业人才队伍缺失限制行业科技进步

基础研究薄弱,自主品牌、精细化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等不同程度上缺失。相比于产业的发展速度,行业的基础研究能力薄弱,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规模和速度仍然过小、过缓,限制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科技进步。

配套能力较弱难以独立面对最终市场

缺少从专用原料、专用设备和工程服务完整的供应链,市场控制能力和产业链配套能力较弱。行业内大多数企业是配套相关工业领域,很难成为独立的完整产品面对最终市场,常常受制于配套产品的市场行为,处于产业链中附加值较低的环节,这与技术价值的行业本质特征严重相悖。

市场拓展乏力且新应用领域增量缓慢

市场拓展总体乏力,新应用领域增量缓慢。行业新市场和新应用的开拓,固然需要政策层面的推动,同时也需要加强上下游产业合作,打破行业的界限,加快产品开发和市场化进程,真正实现产业用纺织品“无限替代”的梦想。

相关标准之间衔接协调不足尚未统一

产业用纺织品相关标准尚未统一,标准间的衔接协调不足。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领域广泛,同类产品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具有不同的技术要求,行业缺乏标准体系的整体设计。

市场监管与行业自律不足催生恶性竞争

市场监管与行业自律仍显不足。部分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市场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现象时有发生。

宏观经济环境趋紧影响出口增长速度

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趋紧。世界金融危机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恢复比较缓慢;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都出现了明显减速;同时,中国经济近两年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也将进入一个比较平稳的增长区间。这些都会影响我国及全球产业用纺织品市场需求发展,也会显著影响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

未来3年产业用纤维市场需求明显减缓

市场总体需求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有所减缓。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美、日等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占纺织纤维加工量的比例超过40%,而我国目前产业用纤维所占比例仅为22%,仍明显偏低,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但随着近两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增速的减缓和缓慢恢复,预计未来3年市场需求增长速度也会比前两年明显减缓。

国际企业垄断高端产品制造并对我国封锁

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含量高,应用领域广,许多产品都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国防等高精尖领域,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不仅高度重视,而且一直掌握或垄断着高端产品及其原料、高端装备等的制造,许多高端产品、高端装备还对我国进行技术和产品封锁。

应对全球环境问题节能减排压力继续加大

节能减排压力明显加大。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能源资源消耗还要增加,环境容量有限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治污减排指标在增加、潜力在减小,在消化增量的同时,持续削减存量,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利益博弈的焦点,我国将承受更多国际压力,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压力继续加大。

“十三五”将着重研究下游重点领域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纺织工业实现纺织强国的关键时期,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承担着引领纺织工业持续发展、推动纺织工业完成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同时,行业所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与行业发展环境也会更加复杂多变。因此,非常有必要提前开展针对“十三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包括:重点分析判断“十三五”期间,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增长、纺织行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与市场竞争面临的大环境与变化趋势。重点梳理“十二五”期间国内行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十二五”后期和“十三五”期间的解决思路。重点研究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其下游重点领域的发展趋势,跟踪研究国际产业用高新技术与装备发展情况。重点研究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几大重点任务,以及研究细化完成任务的重点工作。

“政企学”共同努力

确保规划顺利收官

加强政府引导建立准入条件管理和可追溯机制

加强政府引导下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准入管理或认证。严格产业链生产和产品使用的监管工作,保证产品质量和规范使用,对于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产品,建立准入条件管理和可追溯机制。

加快重点领域标准跨行业协调和共同制定机制

在行业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协调下,加快推进重点产品领域的标准跨行业协调和共同制定机制,根据需求简化重点标准的立项、申请、审批手续,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的协调与互认,尽快成立全国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进形成行业统一的标准体系。

利用服务平台形成连续创新机制推动下游参与

充分利用产业用纺织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服务平台,形成连续创新机制,以创新联盟推动下游用户对行业创新的参与程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生产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利润率,实现高附加值产品及服务的广泛替代。加快推动企业完善研发机制、提升研发水平,做好辅导培养工作,到“十二五”结束时至少建成3家国家级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

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形成第三方检测

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要重点依托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建立和完善产品开发应用、质量检测、产品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并尽早的形成第三方性能检测、认证服务机制,促进行业高水平快速健康发展。

提升行业话语权和市场影响力强化客户认知度

进一步提升行业的话语权和市场影响力,让终端用户更加熟悉高新技术纺织品,并清楚这些创新带来的好处。

探索行业协会新型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支撑作用

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协会服务模式,逐步树立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市场地位和作用,完善协会的体制机制创新,规范协会日常运作与管理,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和支撑作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的社会实践。

 
 
更多>同类纺织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纺织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们的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0084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