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4年上海第二织带厂破产终结算起,上海国有纺织产业升级已经历了20年时间。从日趋衰落到转型再生,从战略退却到战略进攻,上海国有纺织产业度过了企业大面积破产倒闭和为数众多的纺织员工凄然离岗的艰难岁月。20年后,以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上海国有纺织产业已经升级为一个生产基地遍布全国主要原料产地、产品市场畅通海内外的完整纺织产业链。如果说过去的20年,上海国有纺织产业已经摆脱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约束,成为适应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的科技时尚产业,那么未来的20年,以纺织文化软实力提升为主要标志,上海国有纺织产业需要占领新的战略制高点来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
主导时尚话语权
主导时尚话语权,上海国有纺织产业需要开放心态,走出纺织的行业限制,从追求时尚这一最为广泛的概念重新审视自我的技术发展战略和市场战略。国有纺织企业应当发挥国企优势,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建立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时尚的文化。
在纺织业界,谁来创造时尚?谁来引领时尚?对于纺织产业而言,时尚话语权就是对于中国服装时尚的舆论权利。尽管许多企业都把时尚标签贴在自己的产品上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但究竟由谁来对时尚进行权威发布和解读,尚没有企业敢于涉足。时尚话语权的形成,不仅是企业的努力,更是一个地区在科技、艺术和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
长期以来,时尚话语权被欧美垄断,许多中国企业在产品设计中也走上模仿之路,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被普遍视为没有艺术个性和思想灵魂的工业产品,不仅在全球市场建立全球品牌举步维艰,在国内市场也无法完全得到国内消费者的认同。伴随着中国崛起、国人自信的提升以及欧美发达国家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的日益重视,中国将成为创造时尚的发源地。
上海与东京、纽约、巴黎、罗马、伦敦均为时尚之都,把握时尚话语权利是上海国有纺织产业在未来国内外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根本保障。作为时尚产业的基本组成部分,上海国有纺织产业应当成为美丽、新潮、酷的色彩需求创造者,并要通过整合创新努力成为具有时尚话语权的领先产业。时尚纺织将汇聚科技、设计、艺术的顶尖创意,并通过服装、纺织产品融入国民生活,影响国民审美情趣。上海国有纺织产业在过去的发展中已经汇聚了大量的创意资源、设计资源,成功举办了上海国际时装节,上海国际时装周成为了展示国内时尚风向的重要来源之一。上海纺织在发展历史中曾经有800多个品牌,直到现在三枪、飞马、菊花、民光等品牌仍是行业翘楚,而普罗利文、ey等新的品牌已经蓄势待发。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海派文化特色,以及上海纺织产品曾经在国内享有的盛誉,都为上海国有纺织产业获取时尚话语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主导时尚话语权,上海国有纺织产业需要开放心态,走出纺织的行业限制,从追求时尚这一最为广泛的概念重新审视自我的技术发展战略和市场战略。与国内外影视产业、新闻媒体、大专院校、艺术团体、珠宝行业、汽车行业、文化产业等形成以时尚生活为核心的广泛战略联盟,使得上海制造纺织产品通过名人、名品、名作效应成为时尚的代言人。国有纺织企业应当发挥国企优势,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建立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时尚的文化,树立敢于普及时尚观念、时尚文化、发展追随者的行业自信,在新一轮的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实现商业模式的服务转型
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型,是上海纺织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之后,向着顾客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选择。
在过去的发展中,上海纺织产业已经出现了申达科宝、里奥纤维、宇航特种纤维等高科技含量纤维,各种纺织产品从日常穿着到日用家纺、医疗用品、消防安全、交通设施、景区建设、航空航天覆盖各个领域。密集的科技含量已经使得上海纺织产业能够利用高科技纤维和相应的科技开发能力,在服务行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成为综合纺织服务商,向纺织业界ibm的方向发展。
成为综合纺织服务商,要发挥科技纺织的优势,让纺织产业融入到经济建设的项目需求中。上海纺织产业曾经在外迁过程中在江苏大丰、新疆棉花产区等地区建立的产业园区契合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日趋规范,对于产业用纺织品如膜结构材料,耐火、耐磨、耐热、高强度的特种纤维要求也会日益增加。经济建设中特种纤维取代传统材料成为日渐明显的趋势,这就要求上海国有纺织产业从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考虑不同客户的需要,广泛普及科技纤维的产品性能优势,让不同类型的客户理解并接受这些产品,使得上海纺织产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当中。
成为综合纺织服务商,要发挥创意资源的优势,通过创意产品点燃城市创新激情。荷兰艺术大师霍夫曼创造了大黄鸭,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大黄鸭所游之处,掀起了游人参观的热潮。这一事件的启示是:重视原始创意,搭建创意向产品转化的供应链条,重视创意产品的宣传推广是创意服务的基本要素。在上海纺织开拓的以m50为代表的系列创意产业园区中,已经汇聚了海内外大量的画家、艺术设计机构,为开展创意服务提供了潜在的资源。上海国有纺织产业应当积极利用创意资源优势,搭建创意服务平台,积极促进创意与民用纺织产品、科技纺织产品的融合。
建立高效的运营体系
与更新理念
伴随着生产基地在新疆、江苏等原材料产地的建设、上海纺织产业产能规模的扩大以及海外市场渠道的扩张,上海纺织产业正在普遍面临着将分散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建立高效运营体系的问题,产业范围内的精细化管理正在成为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原材料产地、产品生产、库存管理直至市场销售的供应链都在面临自然天气变化、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国内竞争激烈的影响,竞争风险、环境风险将始终伴随着上海纺织产业的发展。建立高效的运营体系,就是要发挥集团优势,避免外界风险,实现精细化运营。
建立高效的运营体系,要发挥上海国有纺织产业的规模优势,在新产品研发和营销渠道建设、海外市场开拓等产业价值链两端发挥大企业集团的优势。在总结利用集团优势推广高科技纤维的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上海纺织产业中的上海纺研院、10多个市级技术中心的雄厚实力以及数以千计的纺织科研专利,促进专利技术向产品的迅速转化,通过扩张新产品市场来带动专利技术的转化。
建立高效的运营体系,要明确各企业市场的个性特征,明确各企业的需求特性及变化规律,建立符合自身特征的需求链运营体系。在建设纺织产品专卖店等营销终端时,应当充分考虑需求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综合利用,通过对于信息收集、分析以及需求管理职能的建立和提升,逐步提升营销终端能力的同时,以需求带动生产和原材料供应,带动营销终端、生产厂商和消费群体随需而动。
建立高效的运营体系,要广泛地吸收信息技术的先进技术,跨行业借鉴来自汽车产业、零售产业在精益生产、需求管理、运营战略、信息系统开发利用方面的成熟经验,结合上海纺织行业的管理实际,将先进技术、先进知识和先进模式融入到纺织企业中。上海纺织产业在历史发展中曾经创造了管理万人大厂、实现质量领先的管理经验,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纺织行业特有的包容、细致的文化传统将有助于纺织业者对于外部经验和知识的广泛学习。
面向国际竞争,适应全球化市场,将区域产业发展与中国崛起、上海城市定位相结合,通过软实力的提升追求战略制高点,是上海国有纺织产业应当承担的重任。经过20年的转型升级,上海国有纺织产业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些能力:
1.历经沧桑的企业家群体。作为上海市传统支柱产业,上海国有纺织产业在转型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批适应充分竞争市场环境的国有企业家群体,成为推动上海纺织产业持续升级的重要力量。以上海汽车地毯总厂厂长刘福根、m50创意产业园区创始人赵长征、三枪集团前董事长苏寿南为代表的一大批纺织企业家群体的共同特征是:国有企业的领导、知晓转型的痛苦艰难、深知产业升级的内涵以及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尽管这些受过市场洗礼的国有企业家并没有得到广泛宣传,他们的经验意识也未得到很好的总结,但作为一个相对低调的群体,他们既具备传统国有企业领导的政治敏锐,同时也具备民营企业家的经营谋略,在追求经济利益与担负社会责任之间具备良好的平衡,在寻求各自企业出路的过程中成为推动上海纺织产业升级的基本动力。
2.国有企业集团的制度保障。上海国有纺织产业的升级始终是一个集团作战的过程,自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于1995年成立以来,迅速调整角色,从原有的政府部门转向适应市场的控股公司,明确了如何对下属近300家企业有效地执行财务管控、战略管控的职能。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将处于衰退阶段的企业实现关停并转,并实现优质资源向优质企业的聚集、冗余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重新布局。正是由于集团制度的保障,使得上海国有纺织产业有可能汇聚来自政府、新闻媒体、相关产业的力量,保障获取时尚话语权、实现商业模式转型以及建立运营体系所需的资源。
3.政府支持。上海国有纺织产业的升级实践对于地方政府如何在产业升级中正确发挥自身作用提供了借鉴。在上海国有纺织产业升级初期,上海市政府动员各方力量为纺织产业员工寻找新的工作岗位,为顺利升级提供了安定的环境。为了促进上海纺织产业升级,上海市政府也积极利用证券市场、科研项目的力量为纺织产业发展筹集资金,帮助纺织企业建立自身的科技力量。政府并没有因为纺织国有企业处于竞争性领域而简单地将其出售了事,而是给予了耐心的扶持,从而为上海国有纺织产业的复苏与腾飞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攻取战略制高点,上海纺织需要在原有的科技和时尚的基础上增加三类知识,一是时尚文化知识:明确时尚的源头、时尚的创造、时尚的传播规律,从而为建立时尚话语权提供基础。二是客户需求知识,需要明确产业用、民用纺织客户群体的需求及认知特点,从而为利用纺织科技满足顾客需求提供基础。三是运营管理知识,由于高效的运作体系需要基层、中层以及高层的运作理念和知识的变革。
对于上述三类知识的理解、接受、主动学习和创造必然受到现有资源、能力和文化的三重约束,从而也需要上海国有纺织企业的进一步变革:
(一)从资源上要将创造三类知识资源基础作为一个长期工作。由于上海纺织产业从劳动力密集转向科技知识密集,而上述三类资源如何获得、鉴别和储存利用的方式并无现成路径可走,因此必将经历一个“干中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试探和失败都是必要的代价。上海纺织产业应当积极开展新知识、新资源的探索活动,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长期坚持。
(二)从能力上要把跨行业的组织学习当作提升能力的战略举措。在适应客户需求,借鉴标杆企业成功经验过程中,纺织人需要跳出纺织的界限来看待服务和顾客,从满足个人客户、行业客户、政府客户和国际客户的实际需要来提升自己满足客户的能力。关注客户,理解客户,与客户合作是获取、整合顾客知识,实现商业模式转变的不二法门。
(三)继续改变自身的文化,将属于制造行业的严谨细致理性的特征与属于时尚、创意行业的奔放、无拘无束和自由想象结合起来,将国有企业追求品质遵守规则的个性与综合服务商所需的随需而动结合起来,发展科技与艺术结合,严谨与自由结合的思维方式,从而将自身文化逐步由制造型企业转化为服务型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