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揭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受到了企业界的热捧。10月28日从上海市工商局传出消息,10月1日~27日,上海自贸试验区分局设立登记企业208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近4倍。据记者了解,纺织服装行业的企业对此处于密切关注状态,纷纷组织企业相关人员到上海自贸试验区参观,了解情况,并邀请有关专家讲解自贸区的设立对企业经营发展能有哪些促进作用。
虽然纺织服装企业对自贸区的热情很高,但就记者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却鲜有企业采取行动,进军自贸区。“怎么利用好上海自贸区这个利好,对于我们企业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还在进一步考虑中。”江苏某服装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悉,企业持观望态度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上海自贸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版公布后,外界多有评论认为,负面清单几乎是照搬现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清单里的限制产业和管制措施甚至比目录犹有过之,自贸区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就此,参与自贸区方案设计的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坦承,目前的自贸区负面清单确实“质量不高”,“负面清单一定程度上的确是(外商投资目录的)翻版,但是你没实践经验,你先翻,等在试验过程中逐步取得经验以后,才能逐步修改这个负面清单,使之更符合国际高标准。”
据王新奎介绍,负面清单制定主要有三大难点:首先是国内一般投资准入管理体制差别待遇的现状。由于中国长期以行政审批来管理经济,以行政审批来管理准入,所以各种法律法规、措施、文件汗牛充栋,不同所有制、沿海和中西部、不同项目,投资准入都存在差别待遇。要把这些理清楚需要很长时间,而且有的还要考虑中央层面改革的进度,才能确定哪些方面是真正可以先行先试的。
其次,负面清单本身也不能设计得面面俱到,其质量高低首先是看它的长短,在试验阶段,负面清单过长就会变成正面清单。第三是外商认定标准。王新奎称,目前全球对外商认定的趋势,正越来越多地从按注册地认定转变为按照住所地认定,而我们目前是按照注册地来认定外商的,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考虑。
他表示,针对这些难点问题,主要的解决思路是选择投资准入环节阶段的国民待遇与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作为突破口:先解决准入阶段的国民待遇问题,准入阶段包括企业的设立、扩大和获得三个阶段,准入以后的经营、处置等暂不考虑;负面清单设计不能凭空创造,需要有法律依据,所以暂时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为基础来做;此外,就是将政府投资准入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