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棉花价差居高不下,而棉花进口配额下发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棉纺企业开始另辟蹊径——在保税区建厂。据了解,以前江苏张家港保税区内只有一家生产气流纺纱线的棉纺厂,而现在已有大约五、六家企业在保税区内建厂,目前已有两家建成投产,还有一家即将建成投产。按照保税区的相关政策,保税区内的棉纺厂使用进口棉花不受配额限制,享受零关税,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在保税区建厂究竟有哪些好处?是否存在风险?对企业发展而言究竟是权宜之策还是长久之计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高棉价差催生棉纺厂落户保税区
2011年以来,由于收储政策的影响,国内棉价长期高于国际棉价,价差居高不下。对国内纺纱企业来说,能用上进口棉花就意味着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相应增强,企业的日子也会更好过。
10月11日,美国 e/mot m级棉花港口滑准税清关价为15841元/吨,印度shankar-6m级棉花港口滑准税清关价16123元/吨,国内cci 328b指数高达19523元/吨,国产棉价依然大幅高于国际棉价。进口棉依然是纺织企业的首选。
然而,今年下发的棉花一般贸易进口配额减少。据了解,目前为止,今年发放的棉花一般贸易进口配额比去年少了大约100万吨,不少企业很难用上进口棉花。为了解决进口棉花配额的问题,在保税区建加工厂成为一些企业冲破贸易壁垒的方式。
根据现行有关政策,海关对保税区实行封闭管理,境外货物进入保税区,实行保税管理,同时,外经贸、外汇管理等部门对保税区也实行较区外相对优惠的政策。我国现阶段为发展对外贸易而实行特殊海关监管和税收、外汇政策的保税区域大致分为4种,即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港区,它们均由国务院批准设立,区内设有隔离设施及监控系统,由海关实行封闭监管。其中,前3种保税区域分别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优势,但也同样存在功能缺失,而保税港区则综合了前三种保税区域的所有功能,并实现区港合一。
保税区内企业生产成本优势明显
张家港保税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08年,张家港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经国务院批准进行了区域整合,成功申报了保税港区。
据张家港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经过估算,目前张家港保税区内的棉纺厂纺纱生产成本要比区外的棉纺厂低2000元/吨纱。对利润率不高的棉纺行业来说,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这种优势主要来源于保税区内的棉纺厂使用进口棉花可以不受配额限制而且零关税。据介绍,保税区内的企业在用电、用人等方面的成本还要高于区外的企业。但由于用棉成本所占比重大,所以在内外棉花价差大的情况下,综合起来保税区内的棉纺厂生产成本优势明显。10月11日,c32s棉纱指数26172元/吨、cci328b指数为19523元/吨,按此计算,纺企用国产棉纺纱大约亏损303元/吨;以郑棉11月合约对应价格采购棉花用于纺纱则亏损1164元/吨。而按15926元/吨进口棉平均成本计算,纺织企业利润可达3653元/吨。对保税区内的企业来说,其使用进口棉花为零关税,还要更为便宜。
另外,进口棉花重量有保证,美棉、澳棉可做到无“三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保证了产品质量。
据了解,根据保税港区现行有关政策,保税港区内的棉纺厂所生产的棉纱出港区,进入国内销售要按纱线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并按实际状态征税。
市场和政策变化风险须警惕
国内外棉花的高价差是促使棉纺企业到保税区建厂的主要原因,而这也同时意味着,如果国内外政策和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国内外棉花价差缩小甚或国内棉价低于国际棉价的时候,保税区内的企业的生产成本优势就会消失。实际上,前几年张家港保税区内只有一家生产气流纺纱线的棉纺厂,当时这家企业并没有明显优势。
江苏白兔集团也准备在保税区内建厂。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成佰新告诉记者,企业在保税区内建设的纺纱厂生产规模只有1万锭。他坦言,由于未来市场和政策变化难以预测,集团只是把保税区内建厂当作一种探索和尝试。成佰新认为,除了要警惕市场和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外,如何找准产品定位也是个重要问题。在保税区建厂,企业用棉比重大才能体现出优势,而用棉多的低支纱品种普遍附加值较低。要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还要找到合适的产品。
张家港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也提醒想到保税区建厂的企业,目前在张家港保税区内建厂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区内用电较贵,造成生产运行成本较高。其次,虽然按照保税港区的相关政策,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但由于金额较小,程序繁琐,目前企业生产所用的辅助材料基本享受不到退税。另外,由于保税区内没有相关生活配套设施,区内企业也存在招工困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