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蓝村镇的鲁好端在小镇生活了50年,和鞋打了28年交道,见证了小镇皮鞋是如何一步步从地摊迈到迪拜、小镇教育事业从小学到大学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变迁……蓝村,这个以“村”命名的小镇,一次次给他带来惊喜。如今小乡镇要变身小城市,包括鲁好端在内的蓝村人都充满了期待。
走进蓝村,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几乎“家家户户办企业”。
a经济
地摊发迹,“蓝村鞋”远销迪拜
9月2日,记者乘车刚进入蓝村镇,就发现了浓浓的“鞋痕迹”。路边的广告牌上全是鞋企的产品广告,商店经营的也多数是鞋底、鞋跟、制鞋工具等与鞋相关的产品。蓝村镇北面,是一座座加工鞋的工厂。鲁家埠村是蓝村镇八个制鞋专业村之一。“这个村里有530户居民,十余家规模以上企业,90%村民靠鞋吃饭。有人开制鞋工厂、有人经营配套生意,还有人在鞋厂打工,其中发财的不在少数。”蓝村镇皮革办赵主任说,现在鲁家埠村里有一百多辆汽车,几年时间就添了数十辆宝马、奔驰等豪华车,其他几个专业村也很富裕。
青岛帅帅鞋业公司原是鲁家埠村一家手工小作坊,现在拥有两条自动化制鞋流水线,年产量达到80多万双。公司老板鲁好端说,蓝村生产的中低档女式皮鞋畅销我国20多个省区市、150多个城市,部分产品还走出国门,远销俄罗斯、阿联酋迪拜等地。
鲁好端只有50岁,但却是蓝村从业时间最长的“鞋匠”之一,与鞋打交道有28年的历史了。鲁好端说,蓝村挨着火车站,上世纪80年代初有很多村民坐火车去青岛鞋厂打工,后来大家都选择了自己干,小型鞋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由于人手不够,并且主要靠手工制作,那时候一年只能做十几双鞋,不仅自己生产,还得自己摆摊出去推销。
“在蓝村当老板挺常见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鲁好端的帅帅鞋业公司从鲁家埠村的一家手工小作坊,蜕变成了一家年利润三四百万元的上规模制鞋企业。据统计,即墨蓝村镇共有制鞋企业413家,配套企业1000多家,年产值近百亿元。
b生活
鞋企做媒,居民近半外来户
一双鞋的生产,要经过设计、选料、制帮、跑帮、排钻、扣底等三十多道工序,其中扣底要求一击即中,技术含量比较高,因此待遇也算是比较高的。“我们这些鞋厂的扣底员,月收入5000元是件很轻松的事。”鲁好端说。
来自胶州的刘长乐已经在蓝村鞋企打工13年了,一直从事扣底工作。“扣底就是把鞋的最底面扣上鞋帮,这活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挺难。”刘长乐说,鞋的最底面要正好扣上,否则就会生产出次品。“‘扣底’前,鞋底要先刷上一层处理剂,再刷上胶,并通过设备热一下,这样粘得结实。有时候胶涂得不是很均匀,就需要扣底员临时调整一下胶,让其分布均匀,否则粘得不结实,容易开胶。”
“现在是淡季,活不是很多,到了忙的时候,我一天得完成5000双鞋的工作量。”刘长乐说,忙的时候工资也多,最多的时候他一个月能拿到7000元的工资。据了解,在蓝村,像刘长乐这样的外来打工者很多,而多数熟练工人的工资可以维持在3000元左右。“我们镇常住人口中,本地人3.7万,外来人口3.5万,几乎一半人是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员多数是来这里鞋厂打工和做生意的。”蓝村镇政府工作人员说,蓝村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落户蓝村,已经成为蓝村镇的重要组成,也是蓝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c教育
高职落户,小学到大学镇里读
“这两年,从城里回乡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说这话时,蓝村中学宋振进老师的脸上写满自豪。作为土生土长的蓝村人,宋振进在这所学校已经工作了20多个年头。“想当年,学校是砖瓦房、泥操场。几百名学生,今天转走一个,明天转走一个,老师们干着也觉得没劲!”“现在好了,我们的办学条件甚至比城里的学校还要好。”宋振进告诉记者,学校新建了漂亮气派的校舍,拥有多个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及其他专用教室。“校园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孩子们在这里读书别提有多高兴!”
更令蓝村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在蓝村镇驻地还有一所高职学院——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大学建在了小乡镇,这在全国也很罕见。“把科技学院引进到我们蓝村,不仅仅是为了产业的发展,也是为了提高当地村民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镇长邱兴说。这些年来,蓝村镇大力发展女鞋产业,产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素养。因此,他们注重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层次,让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到上大学都不用出蓝村镇。记者了解到,蓝村镇所有中小学一律都是青岛市级规范化学校。
蓝村的部分街道,容貌上感觉已经跟市区相差无几。
d展望
三年后常驻人口超10万
“城里有的,我们这里全都有了,城里人享受到的,我们也都享受了。”今年75岁的孙中兆走南闯北,在城里打工很多年,对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生活状态感慨颇多。老人体会最深的就是,农民吃的用的不成问题后,精神生活跟不上,而看着眼前各村居建起的各种各样的文化设施,旱冰场、卡拉ok厅,他感到自己的“农民”身份也变了。
“平房换楼房、公交村村通,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孙中兆说,拿买菜举例,以前在农村买菜,只能等到赶集,一般五天一回,夏天还好说,但到了冬天,除了土豆,就是白菜,想吃别的菜根本没地方买。这几年,镇上新建了商贸市场、农贸市场,还引进了利客来、利群、维客、北方国贸、吉客隆5家大型连锁超市,即便是冬天,能买的菜也是多种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日常生活。此外,还投资建起了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配套工程和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和供电线路改造工程。在得知蓝村成为试点小城市后,老人更是憧憬不已。
镇长邱兴称,此次蓝村被选为试点小城市,未来在进一步巩固中国制鞋基地的基础上,蓝村镇将继续依托胶济铁路、蓝烟铁路和青银、青新、乌威高速的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国际级物流综合物流园区、高新项目集聚园区和纺织服装园区。力争到2016年,蓝村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万元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建成区常驻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蓝村镇将建成贸易物流枢纽、先进制造业新城、宜居宜业幸福新城。
小镇印象
蓝村镇
蓝村镇位于青岛市区西北,即墨市郊,地处即墨、胶州、城阳三地交界处,总面积43.96平方公里,辖20个村庄,5个居委会,总人口7.2万人,城镇化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68%,是国家级重点镇、全国制鞋基地、全国环境优美镇、山东省特色产业镇。
2006至2009年连续四年被评为“青岛市郊区经济发展二十强镇”之一。交通位置优越,胶济铁路、蓝烟铁路在此相接;济青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并设有出入口;三城公路、蓝鳌路交汇于蓝村,距离青岛国际机场30公里,青岛港口50公里,素有“胶东半岛交通枢纽”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