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公布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对我国纺织工业的3年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综合性应对措施,并提出了8项主要任务,优化区域布局就是其中一项,产业转移因此成为优化区域布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3年之后,纺织行业的产业转移进展如何?还有哪些问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春季基层调研行中,对安徽、江西的产业转移试点园区进行了走访。
企业投资动力不足
调研发现,2012年安徽省纺织工业累计完成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95.6亿元,同比下降4.6%;新开工项目784个,同比减少31%,施工项目数比上年同期减少19.9%。2012年,安徽省投资增速出现5年来首次负增长,行业高速增长形势或将放缓。
另外,民营企业家对实体经济的投资信心不足。很多民营企业家宁可把资金投入房地产、金融等领域,也不愿意投资纺织行业等实体领域。此外,整个宏观制造业不景气也影响了企业家的投资信心与热情,导致投资更加慎重。有些招商会,来参加的人寥寥无几。
不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也制约着纺织产业园区企业发展。以安徽省郎溪县为例,2011年总计只有8家金融机构、39个网点、存款总量64.5亿元、贷款总量45亿元,而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省海宁市总计有17家金融机构、135个网点、存款总量770亿元、贷款总量565亿元。
项目建设进程延缓
调研发现,受土地、资金、劳动力、环境评价等各种因素制约,纺织产业转移进展情况并不理想,其中土地指标紧缺是影响项目进展的重要因素。
以安徽宿州为例,宿州现已落实国家计划指标内的900多亩土地,但是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目前,只能通过提高存量土地产能,淘汰低能低效项目,进行土地置换解决一些问题。
同样的原因也发生在安徽郎溪。郎溪已有10多个项目签约入园,但是没有土地指标,只能等着指标落实才能开工,一期的目标如果不能如期实现,后面工作很难开展,有的项目甚至因为无法落实土地而取消投资。
另外,环境评价指标也是影响产业转移进展的因素之一,有些项目因为没有环保指标无法落地。今年开始执行的《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幅提高了准入门槛,几乎排除了园区印染企业集中排污的可能性。
承接地政策须稳定
有数据显示,2011年,转入地超过60%的企业赢利水平低于10%,约两成企业处于亏损。在外部环境严峻、赢利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产业转移的热情自然也大打折扣。
在同等的大环境下,纺织产业转移进展的顺利与否,更取决于承接地硬件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政府服务等软环境的综合因素。尽管企业家对纺织行业总体投资热情不高,但是在“情感投资好”的地方,企业还是愿意去转移投资的。所谓“情感投资”好与不好,实际上反映的是承接地给予转移企业的政策环境和服务配套的优劣。有企业反映,在一些承接地区,出现了“薅羊毛”现象,比如当地各行政部门给予新建企业“格外关照”,使投资企业苦不堪言。
投资者普遍反映,承接地政府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至关重要,招商时的承诺在项目签约后真正兑现,才能够显示政府的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