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播出《呼吁进行时》第一篇毒校服面料致癌持续发酵,面料市场质量堪忧。高档面料仿冒成本无底线,小作坊突破抽检有高招。
中广网北京3月13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生产的学生服含有毒致癌物质芳香胺,毒校服事件曝光后,引发全国各地家长的担忧。许多家长反映孩子的校服味道难闻,质量很差。
家长1:学校统一发的,然后找家长拿钱,没有商标。有味道,感觉穿了也不是很放心。
家长2:学校里面出现毒校服,其实你要问学校,钱是给你的,但是你为什么搞到这样的质量,比方说值20块钱的校服,你为什么卖这么贵的价钱?
面料质量低劣存隐患
校服含毒,罪魁祸首是布料。河北一家专门承接校服加工生意的老板说,为了降低布料采购成本,很多学校送去加工的面料质量都很差。
服装老板:现在这布料90%都含有化工原料,致癌物质都很高。
记者调查发现,面料质量差,主要因为全国各地的面料市场竞争激烈。浙江柯桥纺织城是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据这里经营面料的企业介绍,在柯桥,同一种布料,可以做出不同质量,价格相差几倍。
企业主:价格决定品质,比如30块钱一米的面料,卖5块钱,这里面肯定有问题,这就取决于这个利润去哪里。
价格低廉、质量缩水的面料,会在哪些方面出现问题呢?北京服装学院材料学院副教授龚岩介绍,面料在生产中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涉及有毒物质。
龚岩:从最早的原材料就会存在隐患,比如厂家会用劣质的棉或劣质的化纤原料,而纤维从线变成纱,纱再变成面料又要经过五六种加工流程,每个流程都会有这种危害。最大的一个危害在于面料都要上颜色,染料和助剂是最主要的危害来源。
甲醛、芳香胺、重金属残余和ph值是直接导致服装可能出现问题的四大隐患。一些服装面料上的有害物质,即使多洗几遍也很难彻底洗掉。gb18401是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属于国家强制标准。但自从去年8月1日开始执行以来,仍有一些非法厂家不按标准执行,废弃面料也开始流向这些领域。广州一家民办制衣厂的采购员爆料说,采购面料时通常只看价格,质量和安全标准往往被忽略。
采购员:主要是从价钱方面,如果要省钱就会用差一点的,反正颜色调出来印上去就行了,里面成分含多少我们都不管,也卖得出去。
生产商、检测机构暗中勾结
自去年8月1日起,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广泛开展服装安全普检,但服装厂对面料的把关大多依赖检测报告。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服装面料检测机构多如牛毛,受利益驱动,个别检测机构和一些面料生产企业暗中勾结,检测机构为这些不良企业撑起了合理合法的保护伞。记者以厂商身份咨询一家检测机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报告不能做假,但可以在送检的面料上稍加注意。
检测机构负责人:我们只能保证送检的这批染料合格,你提供报告,他们就默认近期的都合格。
看来,由于面料市场缺乏监管,不但导致近期毒校服事件的爆发,而且也很有可能蔓延至整个服装染织行业,这种判断并非耸人听闻。据国际环保组织官网披露,去年4月抽检的包括zara、ck、美特斯·邦威、levi’s在内的20个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服装,均被检测出多种有害物质。其中,zara的两款服装被检出含有的致癌物质,和这次上海毒校服检出的物质一样,都是芳香胺。
经济之声评论员包华对此进行点评。
包华:
校服是一些未成年人的,他们需要更多呵护,所以校服首先应当实现安全性,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实现款式、套数等。
我们要评价为什么并不便宜的东西,在它进行生产、制造、供货时质量不能得到保障,利益到底去了哪里。如果供应商价格非常低,生产商价格非常低,而最终销售的价格很高,中间就会有巨大的利益差,而这部分价格差,很明显没有转化为产品质量,而转化为了个别人或个别环节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先明确校服是通过什么流程进行采购的,流程上到底有哪些部门或环节要对产品质量最终负责任。
从校服的角度上来说,学校可能是成百套上千套甚至几千套地采购,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有质量的控制。我们一般对质量的控制有几个方法:第一项招投标,不同商家对产品进行详细说明,从产品质量到产品价格,统一进行呈现,然后进行评分;其次是抽检。学校很少对校服产品进行抽检,拿过来就直接发给学生了,对于产品中是否存在问题、是否需要留存样本,基本上不考虑。
学校虽然是教育机构,不是市场企业、或市场中的经营主体,但它应当符合市场上的一些规律或规则,留存一些样品、甚至对样品抽检,都能够保证你对产品的质量是可以把控的。如果学校不做到这一点,或不想做这一点,供货商就会有其他想法了。所以我希望学校应该对学生更负责一些,做的更多一些。
在案例中,检测机构的人给厂家一些规避检测的建议,这是独立机构不应当做的事情,检测机构最有价值的、最能推动大家达成共识的就是,它是第三方的、公允的、客观的,一旦它的公允、客观受到了质疑,它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所以,我认为这样的检测机构一旦查实,应该给它剔除出市场。
如果检测机构不能做到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基层主管部门不能做到应该做的事情,一些生产厂家就可以放任自流,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讲,既然已经成为了潜规则,我们就应该去解决它,首先应该把检测机构进行处理,其次把出现问题的厂家进行淘汰,只有将这样的机构、个人剔除市场,才会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