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以“联手园区,推进转移”为主题,探讨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疲软的形势下,如何合理有序地推进产业转移工作,尤其是向产业园区推进转移工作。产业转移转什么?怎么转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安庆市副市长张君毅,国家工信部产业政策司产业布局处处长曹云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纺织产业转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峻、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院长李进才,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沈顺年,上海东华大学教授、博导顾庆良,安徽省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严立鸣,陕西省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刘曼丽,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詹灵芝,以及来自安徽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陕西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湖南芦淞服饰产业园等产业转移试点园区和正在申请加入试点的产业园区负责人、相关企业负责人等80余人,参加了此次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转移办公室主办的会议。
王天凯从生产、内销、出口、投资、效益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纺织服装行业的运行态势,指出行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遇到的问题,以及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平稳发展应该加强的工作,强调产业转移一定要立足于转型升级,通过转移实现提升。曹云峰介绍了全国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关键问题,表示下一步将加强财税、信贷、环保等方面的政策研究。顾庆良教授就国内外纺织产业转移趋势,以及此次产业转移的特点谈了看法。
詹灵芝对安徽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并谈了可供其他园区借鉴的做法;咸阳市新兴纺织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主任李忠平、湖南芦淞服饰城副总经理叶天毅也就园区融资渠道、建设模式、转移动力机制、产业链延伸等介绍了经验。
最后,杨峻在总结时强调,一定要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重新认识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等,只有正确认识转移,才能够把握转移的机遇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他总结了试点园区摸索出的好的经验与做法,指出园区之间要加强交流,可尝试设立固定联系机制,进行交流探讨,共商提高园区发展水平的好做法;提出国家应加强针对棉花原料、东南亚国家竞争力增长等问题的产业政策,并表示产业转移办公室将在信息收集、规划咨询、政策支持及与园区共同开展活动等方面加强对试点园区的服务。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
形势严峻 潜力巨大
“纺织服装行业总体运行形势可以用4个字概括:比较严峻。”王天凯在解读当前纺织服装行业运行情况时指出。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减弱,纺织服装行业经济增长减速态势仍在延续,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较上年同期明显下降,出口和效益的下滑尤为严重。
国内外棉花差价持续加大、流通体制不合理给行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造成部分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外部环境不容乐观,行业发展积累的自身矛盾依然存在,企业经营效益分化明显、产业链上下游效益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按所有制划分企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造成行业整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
王天凯指出,在行业、企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以及要素制约的情况下,大企业跨地区资源优化配置是一种趋势,转移的空间巨大,但需要关注的问题依然存在。
“产业转移承接地一定要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立足长远、找好定位、做好规划、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将量的优势升级为质的优势,打造园区的产业链整体优势,立足于转型升级,通过转移实现提升。”针对目前服装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企业在东南亚投资建厂的情况,王天凯强调要结合政治、经济、法律、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素质等配套环境,综合考察转移承接地的优势。
安徽省安庆市副市长张君毅:
园区经济倍增 骨干企业翻番
张君毅表示:“这次会议必将对安徽承接转移起到积极作用。”
安庆的经济总量在安徽位列第三,财政收入排名第四。安庆作为安徽省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六大交通枢纽之一,以园区经济倍增和骨干企业翻番为目标,工业加速度实现倍增。其产业园区涉及石油化工、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等多个行业,成为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安庆引进的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入户临港开发区,两年来进展顺利,染整项目9月初已破土动工,色织、染色即将开工建设,工业城一期项目将于2015年全部建成投产,成为我国重要的纺织产业创新基地和先进的制造基地。到2015年,安庆市园区经济年平均将增长40%以上,形成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机械和装备制造三大千亿元产业。
国家工信部产业政策司产业布局处处长曹云峰:
集聚效应显现 转移层次提高
曹云峰介绍了全国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关键问题。国家针对产业转移出台了相关的规划和政策,地方政府也将其视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产业转移之初是单个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园区的建设管理工作也是点状招商引资,产业主导不明确,产业链不配套。随着产业不断发展,近10年来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集聚效应不断显现,主导产业逐渐明确,产业链配套逐渐完善,园区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转移的层次有了很大的提高。”曹云峰指出,随着近年来产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对国家产业政策提出新的要求。国家工信部近日出台了《产业转移指导目录》,曹云峰解读了《目录》的目的、原则等关键问题,并表示下一步将加强财税、信贷、环保等方面的政策研究。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峻:
扩张转向提高 求大转向求强
杨峻强调,一定要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重新认识产业转移,当前的经济大环境处于波动的低谷期、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旺、棉花差价拉大等外部环境给转移带来负面影响,但同时国内经济和城镇化发展为转移创造了空间。
“我们要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从求大转向求强,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杨峻总结了试点园区摸索出的好经验与做法,指出园区之间要加强交流,根据不同的产业基础、市场定位、区域经济规划等指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针对服装订单转向东南亚国家、土地紧缺等问题,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棉花原料、土地使用、劳动力生产率、产业链配套、国家竞争力等方面的政策研究,研究如何延续现有的优势,保持行业竞争力。“试点园区可探索建立创新联盟型的学习型组织,园区管理者通过学习向行业专家转型,共商提高园区发展水平的好做法。”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
转移要有新思路 产业用空间巨大
“纺织品终端的分类为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我国这3类产品比重是50%、29%、21%,而在发达国家的比重各占1/3。其比重的差别正是纺织大国与纺织强国的区别,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十分重要,要占到1/3才可以称为纺织强国。”李陵申开门见山地道出产业用纺织品的重要地位。
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全球使用纤维总量将为2.5亿吨,产业用纤维量将为1.7亿吨,占总量的68%。这表明产业用纺织品的市场潜力、发展空间巨大。因此,产业转移要有新思路,可以转到产业用纺织品领域中来。
上海东华大学教授、博导顾庆良:
转移没有国界 创新带动升级
“纺织产业不再单纯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样也是资本、智慧、技术、知识、智力密集型,单纯依靠原料和劳动力优势吸引转移已经难以为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前提。”顾庆良教授表示,前3次的产业转移都是以跨国转移为特征,劳动力、资本等是同质转移。而此次转移发生在中国国内并伴有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现象,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在转移中升级,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转移中实现设备升级、产品升级、技术升级、产业链延伸等。
此次产业转移以技术创新带动升级为特点,以技术创新促进以资本为要素的重组,开创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产业园区应做到专精化、规模化、集约化、清洁化,在基础设施、商业文化、公平竞争、区域品牌、商业信用、创新升级、政府公信、公共平台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承接环境。
湖南株洲芦淞服饰城副总经理叶天毅:
政府做“势” 园区做“市” 企业做“事”
叶天毅表示,产业园是以贸易渠道优势建立起来的,政府的支持与重视非常重要。产业转移首先需要政府转变观念,服饰是非常有潜力的高科技产业。承接转移中要重视承接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升级,设计符合80后、90后需求的工艺流程、工艺革命和工艺设计。
“打造千亿服饰产业园区要调动政府、园区、企业三方的力量共同发力。”叶天毅解释说,政府要做“势”,做好园区与城市相关配套规划,创造绿色服务通道,给予优惠政策;园区要做“市”,做好产业链配套建设,在园区周围设立半小时服务圈、公共服务平台,以保证入园企业可以安安心心做生意;企业要做“事”,不断提高产业水平,创造品牌效应、集聚效应。
咸阳市新兴纺织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主任李忠平:
融资去杠杆化 改革改制创新
李忠平谈了园区融资去杠杆化方面的经验,使主城区西北二棉集团公司、西北一棉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退城进园,对在市区内约1000亩土地进行市场开发,以现有纺织企业土地资源为契机,拓宽融资渠道,置换资金用于设备更新、厂房建设和技术改造,通过“腾笼换鸟”整合资源,促进园区建设和企业改造升级。
新兴纺织工业园在转移中整合现有纺织企业的资源、资金、人才等,吸收社会资金,进行改革改制、组建集团、创新体制,做到了在转移中转型升级。
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詹灵芝:
在转移中升级 寻新产业角色
詹灵芝全面介绍了安徽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的情况:“我们的目的是构建从纤维到面料再到服装设计、制造等各环节协同创新的科技服务体系,形成高档面料开发生产的聚集区。工业城不但配套齐全,而且在转移中实现了产品升级、产业升级。”
华茂这样的转移不只是资源、要素的简单流动,而是通过转移寻找新市场、新产品、新层级的产业角色和新的竞争优势,实现本集团和承接地的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