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棉纱  纺织  染费  阿克苏  降税  环保  化纤  美棉  缅甸  卢比  盛泽  服装  服装定制  不染色  丝路柯桥  皮棉  生态  中俄  染料  人民币 

青岛服装企业逼上“绝路” 竞相自创品牌

   日期:2018-12-04     浏览:1    评论:0    

“不转型必死无疑,转不好死得更快。”在岛城大多数以代工起家的中小型服装企业面前,这已经成为了一道生死攸关的选择题。面对着综合因素导致的国际订单大量流失,岛城本土中小企业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一条自主创新、打造品牌的转型之路。

然而,本土服装品牌爆炸式的增长,并没有让人们看到转型之路的光明方向。因为这条道路注定是一条优胜劣汰的残酷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很多服装厂将被淘汰,只有真正打响品牌、占领市场的少数派,才能笑傲江湖。

当青岛头上的“上青天”光环逐渐淡去的同时,如何才能让岛城服装品牌真正叫响?成为了摆在岛城服装产业发展面前最大的瓶颈问题。

市场之变:

本土服装品牌暴增

走在即墨服装市场里,即墨圣恩服装厂总经理刘栋感触良多。“以前这里青岛本地的独立品牌顶多600个,今年最少增加了1000多个新的本地品牌,都是以前没有见过的。”对于这短短一年里的品牌之变,刘栋向记者介绍说,从2008年开始,青岛的这些代工服装厂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尤其是2010年以后,大大小小的外贸服装厂可以说都是一蹶不振。

“主要是大环境变化了,我们这样的中小型企业只能适应这种变化。”刘栋的服装厂位于即墨服装工业园孙雀河路上,厂子周边全都是规模相近的各类外贸服装厂,最近几年,刘栋和他熟知的几个服装厂,订单量都在大幅下滑。

对于这种行业性的衰退,刘栋表示,根本原因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纯粹依赖低价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国际代工产业集体低迷,“以前一名工人月工资才1300元,还没有保险;现在一个月2000块钱都招不到人,而且还要五险一金。”刘栋说,尽管“优势”变成了“包袱”,但本土代工企业却无法将这一成本变化转嫁到国际服装商身上,“他们不管你人工成本是否增加了,只要感觉不划算,直接就去找更便宜的代工基地。”因此,从2010年开始,大量的外贸服装订单开始向东南亚地区流失,“越南、老挝、柬埔寨,这些地方的人工比中国便宜多了,很多国际大品牌都将生产基地转移到那里了。”

此外,近几年国际经济形势,尤其是扮演主导者角色的欧美地区颇为严峻,进而影响了当地的市场需求,这也给了本土服装代工企业发展的致命一击。“订单没有了,但厂子还在,要么把厂子转出去,要么就得咬着牙坚持下去。”刘栋选择了后者,这也是大多数服装企业主的共同选择,“整个青岛市有点规模的服装厂有6000多家,其中一大半都是从代工起步的,想转?说得容易。”

代工服装厂要坚持自主发展,没有品牌支撑成为了最大的问题,以圣恩服装厂为例,从今年夏旺季开始,就开始主推自己的服装品牌,“现在我拥有圣恩、精雅、富晨等4大系列共23个服装品牌。”但让刘栋感到困惑的是,23个系列的休闲服和女装投入市场,前期营销也花了将近60万元,可市场上一点动静都没有,“我以前是给一家国际知名高档服装品牌代工的,这次推出的23个品牌,从款式到面料跟以前代工的国际名牌一点区别都没有,就是牌子不一样了,怎么市场就不认了呢?”刘栋说,一开始,他主打的一款修身女式短袖衫标价还是23元,现在已经降到成本价8块钱,但市场反响还是平平。

到底是否还应该在这条路上坚持下去?刘栋如今也有些迷糊了。

企业之变:

自创品牌一切都要变

相对于刘栋的选择,即墨中登服装厂负责人刘登高的转型之路更具主动性。“我早就想打自己的服装品牌,只有打响自己的服装品牌,才能提高服装的附加值。”刘登高举例跟记者说,以前他给欧美的服装商代工生产一件居家服,利润顶多是8%,可贴上外国的服装牌子之后,价格会一下子翻上几倍甚至几十倍,利润率超过200%。

凭什么中国人只能挣辛苦钱,大头全都让外国人挣去了?就是憋着这口气,刘登高在今年推出了自己的“星语衣韵”自主品牌。“目前该品牌主要包括婴儿服饰和居家服,将来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品牌阵营。”刘登高坦言,之所以选择这两类服装产品,主要还是要依靠自己以往代工所积累下来的行业资源,并且这些服装对于设计水平和时尚程度的要求,要比女装低很多,更有利于中小型服装厂转型发展、打造自己的服装品牌。

“现在我的‘星语衣韵’已经注册下来了,也成功召开了几次各地经销商的业务洽谈会。”刘登高表示,从商标设计到品牌理念、从企业形象工程到市场渠道建设,自己打造一个服装品牌,给他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和挑战,“这跟单纯给外国企业代工完全是两码事,有很多东西要学要尝试。”刘登高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品牌婴儿装已投放市场一段时间,从销量来看反响还不错。

但对于目前的企业状态,刘登高并不满意,“现在我是有了自己的品牌了,但这个品牌的产业附加值并不高,所带来的产品利润也很低。”走上品牌之路后,刘登高深切地感受到,品牌价值就是企业生命,“一件夏奈尔的女装,成本是100美元的话,它就敢卖到5000美元;距离这样的目标,我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追赶。”从一名只抓企业生产的厂长型企业家,到一名关注品牌营销、市场运作的经理型“企业家”,刘登高正在逐渐适应着这种嬗变。

在记者访谈的多家中小型服装厂当中,缺乏服装设计实力已成为一个行业性的软肋。有名牌设计师,才能创造名牌服饰,这是时尚产业颠仆不变的真理。可喜的是,现在服装厂已开始重视自己的设计团队建设,“我现在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服装设计团队,虽然跟那些大品牌相比还不足为道,但已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刘登高信心十足地说,他的既定目标是每个月推出20款以上的最新服装样式,“只有保持这个发展速度,才能保证自己的品牌越来越响,市场占有率逐渐提升。”

政府之变

打造平台催生本土品牌

如今的青岛,已经不乏知名品牌,海尔海信、青岛啤酒都已蜚声宇内,但提起服装品牌来,岛城却少有能够真正叫得响的知名品牌,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催生岛城本土的服装品牌,产生像青啤一样家喻户晓的知名服装品牌?这也是我市政府部门努力解决的课题。

记者从市经信委了解到,为扶持岛城品牌建设,今年我市出台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品牌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意见》,并将122种产品和服务品牌列入2012年青岛名牌培育计划。《意见》提出了“实施‘十、百、千’品牌培育工程。即今后五年,培育出10家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品牌企业,100家国内知名、行业领先品牌企业,建设1000家实施品牌经营的自主品牌梯队,8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系统”的战略目标。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知名品牌奖励政策,设立我市品牌培育引导资金,用于实施品牌发展规划,实施十大品牌工程。组织本土自主品牌集中参加展览展示及主流媒体的宣传推广等活动。

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质量品牌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集合各类资源向品牌企业聚集,推进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各种要素向重点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和品牌聚集区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知名品牌产品和服务优先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对重点培育的标志性产品和领军企业,支持引导其优先进入资本市场,快速做大做强。

同时,一系列的行业协会的发展,也成为岛城服装品牌发展的强大助力。记者从市服装设计师协会获悉,今年协会会员数量从去年的70家增至122家,其中企业会员从13家增至29家。“面对日益严峻的外贸出口形势,加强自主品牌的创意研发促使了不少服装企业的转型升级,而通过协会平台的力量来引智借力,也是青岛服装行业整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市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刘青林介绍说,目前协会成员已包括青岛即发、绮丽、红妮、鑫天、耀杰、慈爱诺、宝马特、一华正红、一洲等本土品牌服饰公司,还汇集了青大纺院教授、岛城独立设计工作室、品牌设计师以及服装样板师等不同类别,有效整合了服装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者。

 
 
更多>同类纺织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纺织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们的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404页面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0084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