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了京城一部分商场,发现商场里大部分服装产品已经开始打折。以华堂商场右安门店为例,该商场里的品牌服装比如vero moda、only、艾格、依恋等都在打折促销,这些品牌服装以5折折扣居多,部分折扣甚至低到2-3折。
有报道称,在杭州四季青女装市场是浙江省最大的女装集散地,集中了大大小小数千家商铺。与市场外火辣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顾客三三两两,前来批货的商贩也见不到几个。大多数商户的店门和橱窗上最明显的位置都摆出了降价打折的广告。
华堂商场右安门店的某服装品牌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算不上服装销售旺季,再加上许多商家的货物库存量都比较大,所以打折是正常的。
事实上,库存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国内传统服装行业发展的痛苦所在。目前,国内服装纺织商更多的还是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整个供应链上,纺织服装发展受到牛鞭效应的制约。该效应主要反映在零售商管理库存(retailer managed inventory)模式上,即自行订货、补货、消化库存,传统rmi模式注定了其高库存率。
高库存的阴霾笼罩着纺织服装的整个产业链,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纺织厂谨慎生产、服装厂谨慎下单、销售市场谨慎进货,造成了全行业性的恐慌性紧缩。紧缩之下,消费市场愈发疲软,形成恶性循环。”一位服装企业负责人表示。
去年开始,国内许多服装企业库存似乎一下子集中爆发。“好不容易熬过了金融海啸,又遇到了欧债危机。”分析师汪前进指出,人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贸易环境变化,使得近两年服装企业的经营环境“风云突变”。
一些服装企业今年的出口订单急剧下滑,大量囤货被迫转为内销,加上经济不景气、消费相对疲弱又造成了大量库存积压。
汪前进指出,在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产品库存的周转变慢,既占用了运营流动资金,又导致企业无法更新产品,而没有新品就没办法吸引到更多的顾客,业绩就会下滑,从而加剧资金周转困境,甚至最终致使整个经营陷入绝境。
此外,中国大多数服装企业计划生产数量,还是采用“订货会”的模式来确定,提前半年至一年生产产品,这种模式主要依赖下游分销商而非消费者提供市场信息,企业对消费形势判断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其产品产量远远大于市场实际消化量,从而导致库存积压。
休闲、运动服装等属于大众快速消费品,一旦过季会快速贬值。而且,服装企业的特性是要不断地推出新品,无法先清理完存货再重新投入生产。源源不断地进行补充生产,最后导致库存“越滚越大”。另外是物流因素,我国多数服装企业总部向分公司送货平均为15-20天/次,分公司向渠道网点送货频率为3-5天/次。这不仅降低了新品上市速度,同时也导致总部和分公司的存货积压。
李宁年报显示,2011年全年李宁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为73天,较上年的52天增加21天,几乎比周转速度最快的安踏体育高一倍;较高的库存令李宁2011年存货拨备增至1.88亿元,较2010年同期大增63.48%,李宁的存货可想而知。
361度公告显示,该品牌2011年存货高达45.12亿元,比2010年的24.82亿元高出81.8%;安踏的年报也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安踏存货金额为6.18亿元,与上年同期的4.54亿元相比,同比增长36.1%
在业内专家看来,高库存背后是服装企业在品牌、设计、渠道上问题的综合反映。疯狂打折带来短期销售高峰的背后,服装品牌的边际效应却在递减,并且很容易损害品牌形象。各大品牌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促销打折活动以消化库存,有的品牌甚至连新品都在打折。这种主要是依靠打折促销来解决库存的方式,其实是治标不治本,虽然可以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但并不是长久之计。
汪前进指出,从长远来看,加强产品创新设计、降低同质化、建立精细的库存控制流程,才能令企业“卖一挣一”而非“买一赠一”。
因此,合理控制、预防库存的产生以及另辟蹊径寻求发展远比如何消化库存更具战略意义。比如,现在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可以缓解企业库存压力,但也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
汪前进认为,中国大部分服装企业做电商,不是为了建设网络品牌,而是增加一个去库存化的渠道。若长期以此为目标,进行价格厮杀,对品牌的伤害会非常大。如果控制不好,电商渠道反而更容易造成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