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火热进行,“中国制造”逐鹿伦敦,“惊艳”共“丰富”一色,“口水”与“板砖”齐飞;美国罕见大旱,大豆价格加速起跳,金属价格跌跌不休,“中国需求”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咱先来看看“中国制造”吧。在伦敦奥运网站列出的194种纪念品中,中国制品占了六成半。以小商品闻名世界的浙江义乌揽下了伦敦奥运多个种类特许产品生产。但是,“中国制造”却让部分美国政客大光其火。原来美国奥运代表团官方制服是“中国制造”的。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甚至声称,应该把这些奥运队服一把火烧掉,再由美国纺织厂重新制作。但时间紧、任务重,最后,美国运动员还是穿着“中国制造”的队服走进了伦敦赛场。对此,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一句评论可谓一针见血:“装睡的人永远都叫不醒。”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商品的价值链不可能简单归结为“中国制造”或“美国制造”,即便是“中国制造”的奥运服装,在美国销售过程中,绝大部分利润也都流入美国人的腰包。
8月1日,又一篇拍砖“中国制造”的文章横空袭来。一篇文章明确指出,“在中国奥运代表团队服以及其他一些代表团单项运动队的比赛服装上,能看到一些中国品牌”,题目却是《中国品牌缺席伦敦》,这无疑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博取眼球固然重要,但首先应该尊重事实。
据了解,伦敦奥运会所有的25000台计算机设备,全部来自中国台湾的宏碁。匹克为7国奥运代表团提供装备,鸿星尔克则吸引了3个国家奥委会的关注,乔丹为3个代表团设计伦敦奥运会领奖服。
“中国制造”物美价廉,但我们得承认,“中国制造”面临着生产成本不断飙高的困境,印度、越南、老挝的制造业也在不断崛起。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创造”又如何一朝崛起呢?“前有狼,后有虎”,中国制造在一次次辉煌之后,正处于在痛苦中转型,在摸索中前进的中间阶段,涅槃之后的“中国制造”会更加辉煌。
面对“中国制造”,外媒戴上有色眼镜,认为“中国制造”就是便宜货的代名词;而面对“中国需求”,外媒却又抄起了哈哈镜。“中国需求”高了,他们惊呼,大宗商品价格要被炒上去了,“中国需求”低了,他们发愁,大宗商品价格又要被利空了?难道一切都是“中国需求”惹的祸吗?无论是高是低,“中国需求”总是躺着中枪,沦为商品价格飙升或者惨跌百试不爽的借口。
就拿大豆和有色金属来说吧,“中国需求”是一个庞大的存在,理应受到重视,而不应看成罪魁祸首。美国大豆产区遭遇50年来最严重干旱,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就此表示,大豆价格可能进一步上涨并创新高,这样才能制约中国的进口需求。事实上,大豆价格加速起飞,背后正是中国巨大坚实的买盘在支撑。而且,高企的大豆价格正在威胁着中国压榨企业的正常经营,挑战着中国的粮食安全。
金属价格的中国因素也在被不断放大。7月31日,英国发表一篇题为《金属价格“跌跌不休”的中国因素》的文章。文章认为,工业金属价格已跌至多年来的低点,而中国是一个主要原因。一系列因素降低了中国金属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压低了金属价格的假想底部。
事实上,在大多数金属市场上,中国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有能力调节市场平衡的供应国。况且,金属价格的下跌是在欧洲、中国和美国经济增长均放缓的背景下出现的,只拿中国说事是站不住脚的。
更令人痛心的是,需求却并不代表话语权,中国买什么涨什么,中国卖什么跌什么,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以期货交易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只有加快发展我国期货市场,逐步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市场,才能在此基础上逐步争取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累积“正能量”才是对扭曲的“中国制造”和“中国需求”的最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