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150年来价格最高位后的中国棉花,面临着国际廉价棉花的重重包围。在国家棉花战略利益和纺织行业利益之间,该如何平衡?这是个问题。
纺织业寒冬
酷暑时节,却是纺织企业的“寒冬”。
“纺织企业的生产量调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就开工率来说,大的厂家30%-50%,一些小厂,很多都已经停工。订单不足,市场不好,导致纺织企业生产的不足。”万达期货棉花研发中心总监张闻民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我国是纺织大国,纺织(含服装)行业的就业人数达4000万以上。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纺纱生产能力更是达到全球总产量的一半。而近期,中国棉花协会对17家省级骨干棉纺企业的调查显示,2012年1-5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纱产量同比下降1%。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纺织行业从去年就开始“入冬”了。据中国海关发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纺织品累计出口94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上升22.9%,但增速下滑6.5个百分点。全球最大的纺织企业—魏桥纺织(hk.2698)2011年报显示,2011年收入152多亿元,同比减少14.8%。受国际需求市场低迷及成本因素影响,一些国际订单开始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
看来,国际市场低迷和纺织企业的成本,是寒冬降临的主要原因。而纺织企业的成本中,棉花占70%,棉花价格,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纺织企业的生死。
2009年以来,国内棉花价格一路上涨,2010年10月到2011年2月,棉花价格一度达到惊人的32000元/吨。
这期间棉花价格的上涨,山东省德州市棉花协会秘书长马俊凯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一方面,下游纺织行业需求旺盛,而国内产量偏低,即经济学意义上的自然上涨;而另一方面,则是游资的炒作。有分析者指出,当时有大量商业银行的资金进入。由于国内棉花价格的带动,国际价格也涨起来。
涨极必跌。2011年9月份到今年3月份,国家趁棉花价格下降之时进行收储,使得2011年底至2012年3月国内标准棉价格一直稳定在19300元-19600元/吨,近期才逐渐跌至18000元/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