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是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一头是零售终端销售遇阻
一个杭产女装企业老板眼里的“冬天”
如今,杭城虽已步入酷暑,但对于杭产女装来说,依然是寒冬。
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杭派女装与昔日相比,从风格到运营模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女装企业的掌门人也已开始习惯“杭产女装”的叫法。
在经历了2011年服装行业裂变的冬天后,2012年的春天似乎依然没有来到杭产女装身边。
带着希望远航的杭产女装,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目前境遇如何?带着一个个疑问,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一家杭产女装企业,与企业主面对面,倾听她的心声。
老板要把厂搬到员工面前
2004年,丁女士走出安徽宣城来到杭州,在五堡租了民房,招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在四季青做起了女装生产批发生意,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来了之后她发现,杭州这边工人资源相对匮乏,大家一起抢。生产时也不能对工人有过高要求,如要求返工的次数多,有的工人不乐意就会立马走人,去别家工作。来年开工,杭州的服装企业主也都要为开工发愁,因为家家门口在招工。
为减少工人流动性,降低生产成本,2005年,她将生产环节搬到了自己老家——安徽宣城。裁剪、包装等环节在杭州,缝纫在安徽。
在那边,车工工资起码比杭州低20%到30%,且就业渠道有限,大家都兢兢业业地干活,加上上有老,下有少,车工稳定性不错。加上一般不用安排食宿,企业生产成本大为降低。
如今,不断提高的生活、房租、劳动力成本,使得越来越多的杭派女装老板,纷纷将生产环节迁至省外。品牌在杭州经营,衣服靠外地后勤供应,这一新的模式悄然风行。
不少已婚的外来务工人员,宁愿放弃漂泊在外拿较高工资的情况,转而返回老家或在家乡附近就业,照顾老少,更看重和家人的团聚。
“现在父母一般就一个小孩,日子也不是太难过,都希望带孩子到县城就读尽可能好的学校,自己一边陪读,一边在县城打工。现在人的思想观念,和以前已不一样了。”丁女士说。
四季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营销中心总监陈祝全也指出,人过了30岁以后,就要考虑落户到哪里。外来务工人员在杭州干20多年,还是难以落户。在杭州买房子也是个很大的压力。现在外省的一些小城市,将发达地方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接过去,然后建设他们的经济开发区。
他预料,5年之内外来务工人员的回归潮将会成为主流,“现在是工厂在迁就员工,直接把厂搬到员工面前,这样的情况在近两年特别明显”。
有人把加工基地转移到国外
虽然时至今日,丁女士品牌的业绩在四季青市场里依然拔尖,但她坦言,压力已越来越大。刚开始企业增速明显,这么多年发展不大,也遇到了一些瓶颈。
“当时老家县城就我们一家服装厂,我们可以挑选工人,而如今,那个小县城有十几家服装厂,工人流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像四季青的一些服装企业,到了下半年,就在杭州这边裁剪好布料,拿到宣城的代加工厂去缝制,市场竞争变得激烈。”
“此外,工人的待遇也越来越高。2005年,宣城厂里的工人月薪在1000多元,甚至几百元。现在月薪一般在2000元、3000元。工价给得低,工人也会向你反映。企业利润已不能始终保住原先的点了。”
为进一步加强竞争力,丁女士打算,等宣城的厂房造好,生产环节中的裁剪部分明年也将从杭州移至那边。“目前在杭州服装业打工的一些夫妻档,月薪合在一起没有一万,他们一般不做。”
陈祝全告诉记者,安徽宣城那边的劳动力,五年以内可能还是比较低廉的,但不代表五年以后。中国的人力成本在普遍提高,也许在十年以后,我们制造业的生产基地可能要放到朝鲜或越南去。
丁女士就发现她的一位老乡,原来把加工基地放在义乌,但随着各种成本的上升,今年将加工基地转移到了印尼和越南那边,那边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便宜,出来的产品质量也优于国内。老乡告诉她,有时候,中国的产品质量不够好,特别是手工工艺不及那边。
淡季还得给员工“带薪休假”
2012年,可以说是中国服装业的拐点,也可以说是杭产服装业的拐点,刚好步入淡季的时间点,给了一些企业暂时喘息的时机。
记者发现,天气炎热难耐,杭州一些加工点和服装厂已陆续放假,就剩几个人“看看家”。杭州服装批发市场里琳琅满目的夏装,开始打起“特价”和“低价”的招牌清货。
丁女士说,做大品牌、店铺制的企业,已忙着生产秋冬装了。而一般的企业则在处理夏装,出新货少,秋装尚未生产,这段时间加工厂正好处在一个活少的空档期。有的员工趁着活儿不忙,回老家把孩子接过来,有活干就干,没活干就陪孩子玩。
“现在已进入淡季,某些商铺还在持续提供新货。7月份,服装行业整体的产能和销量都有所下降,全国都是如此。”陈祝全介绍。
走在服装批发市场里,记者发现店铺的营业员也少了一些。有的店铺趁着淡季给营业员放起了“暑假”。虽然一些商铺外面贴着招聘营业员的广告,但多是为下半年做好准备,不用马上上岗。
“现在四季青营业员的工资也高,好的营业员难招,月薪高的甚至要7000多元,优秀的店长月薪过万。虽然服装生意不比从前好做,但优秀营业员工资却没怎么下跌。生意不好养不起,店家就会换一部分。有的实在很好的营业员,还带薪回家休假。”丁女士介绍。
销售滞销库存压力陡增
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已让一些企业主头痛了,而因为社会购买力下降,零售终端生意也越来越难做,进一步销蚀了服装企业本来不高的利润空间。退换货现象的增加,使得一些服装企业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
上周,为不形成库存积压,丁女士将一些连衣裙以50元/件的亏本价,处理给了老客户。谁知,因为销不动,客户表示宁可以40元/件的价格,即倒贴10元/件的价格还给她。无独有偶,不久前丁女士看到,一位商户将几百件t恤衫,以8元/件的超低价甩卖,据她估计,光t恤衫上的印花成本就要3—4元/件。
以前一季做到两、三个爆款就足够了,不用再去开发新品,企业就能维持运转。但今年生意难做,始终做不到爆款,而企业要养工人,出不了爆款只好不停地上新款,一些企业就像“赌博”一样,希望能出畅销款。但是不停地上新款,就有可能不停地形成库存压力。一些服装企业就这样陷入一个怪圈。
今年来四季青专门帮企业处理库存的商贩,把价格压得特别低,10元~15元/件的价格,企业主哪舍得把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服装以“白菜价”给他们?
陈祝全介绍,只要规模大点,有工厂的企业,今年多少都会碰到库存问题,除非从别的档口拿货的店家,卖了再拿货,相对灵活些。
“终端要求越来越高,工人要求越来越高,两边要求提高,你夹在中间是不是最难受的?你坚持不下来,最后不是就被踢出局了吗?”丁女士反问。
离开服装业的人开始增多
高成本无情挤压了服装企业的利润空间,终端滞销又给企业盘活资金链带来了巨大压力,杭产服装界的洗牌已不可避免。
前几天,有位在工业区里帮丁女士卖衣服的客户告诉她,因为今年生意做得不好,他打算转行做快餐去了。在他店铺附近有位老奶奶,一天能卖很多份快餐,赚的钱比他开服装店还多。
而在杭州开了多年服装厂,自有品牌在业内小有名气的章先生,今年更是忍痛割爱,将厂转给了别人,把生产这块包了出去。
曾经,他的企业做得很大,每年要生产的衣服多达几十万件。业务繁忙时,厂里干活来不及,附近很多加工点也都帮他干活。自己订购的面料,独一无二的风格和款式,成为他的企业制胜的独门绝技。
然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场蛋糕没有扩大,竞争却越发激烈,大家都能拿到好的面料,好的款式仿得也很快,更新变得愈发困难,他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
“以前再没有生意,一天也可以卖上千件衣服,或者几百件,现在一天做一两百件,有时几十件,甚至零蛋。现在刹车很快,没生意的话一下子就没有生意。”他仔细算了下,企业不生产还好,有时做做反而要亏。
对他来说,车工如果散掉很是可惜,有人接管去倒还是好事。包出去相当于和加工厂一样,以后如果有活还可以找这家厂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