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阿克苏  纺织  生态  染料  人民币  皮棉  服装定制  盛泽  卢比  美棉  降税  环保  化纤  服装  丝路柯桥  染费  缅甸  中俄  棉纱  不染色 

童装品牌屡陷“藏毒门” 孩子的健康谁来作主?

   日期:2018-12-10     评论:0    

“六一”儿童节期间,北京、广州、吉林、浙江、天津等地对儿童服装进行了检测,抽检发现一些童装甲醛超标,部分含有可分解致癌的芳香胺染料,引发网民关注和热议。记者调查发现,每年“六一”前夕,童装质量问题总会习惯性地“发作”。缘何问题童装总能悄无声息地进入市场?孩子的健康到底由谁来保障?

甲醛超标、含致癌芳香胺,网友直呼儿童“伤不起”

“六一”儿童节期间,多地工商、质检、消协等部门公布童装监测结果。北京市消协对市场上销售的63个婴童服装样品测试发现,21个样品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有3个样品分别为甲醛含量、ph值超标和联苯胺等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其余不合格产品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布料纤维含量和色牢度等项目上。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消协的抽检样品是工作人员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从北京市一些商场和电商网站随机购买的。样品涉及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陕西等7省市47家企业生产或经销的63种儿童、婴幼儿服装。

广州市工商局日前公布的2012年二季度全市流通领域儿童及婴幼儿服装商品抽样检测结果:100种样品商品,合格商品有63种,不合格的有37种。甲醛超标、ph值超标、商品色牢度不符合标准、商品纤维成分含量与标称含量不符成为主要问题。

此外,其他一些地方也陆续公布了儿童服装的监测结果,不合格婴童服装进入市场销售的现象依然存在。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主任师晓东表示,衣服上的甲醛挥发时间很长,如果人体长期接触,最严重的后果可能引起细胞恶变,对儿童的健康产生危害。

中国商业联合会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实验室主任李秀英说,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衣服,芳香胺染料都是绝对不应该出现的,如果衣服上存有这种染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如果剂量足够大有可能致癌。

记者在几大育儿交流的群组或论坛里发现,近期问题童装是妈妈们讨论的热点话题。网友“十月的饼饼”说:“我们到底还能相信什么?吃的有问题,喝的有问题,现在连穿的都有问题了,总不能让孩子们裸着上幼儿园吧。”

小杰今年4岁,他妈妈告诉记者,为了孩子的穿衣打扮,她煞费苦心,求款式去过百荣之类的批发城,求名牌淘过外贸原单,求质量高价买过商场的品牌货,现在看来哪个都不省心,不管怎样都会“中枪”。

记者调查:进厂无检验,出厂“两张皮”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是我国有名的服装生产专业镇,聚集着1000多家大大小小的服装企业,从事童装生产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记者日前就童装质量问题调查发现,一些企业的童装原料进厂无检验,出厂出口和内销“两张皮”的现象较为严重。

“建一个质检中心需要1000万元以上,96%以上的服装企业都不可能装这样的设备。”东莞市虎门镇服装协会秘书长王敏健说,与5年前服装行业20%以上的利润空间相比,现在服装行业的利润空间可能降到了4%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更难拿出资金去建设检测设备。

“没有检测设备,对于布料的成份,基本上是供应商说什么,生产商就在标签上标什么,更有甚者为了迎合市场口味,故意假标、乱标,所以才会出现纤维成份跟标识出现很大差别的现象。”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高级工程师张玉莲说。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在原料环节缺乏必要的检测之外,儿童服装大多要求鲜艳亮丽,为了达到效果需要经历多个化学加工工序。但是对于市场进入门槛偏低的童装企业来说,一些小企业的工艺控制不规范、加工技术不成熟,很容易导致一些童装甲醛超标、ph值不合格等问题。

“甲醛超标是因为在衣服制作过程中,厂家为了提高手感、防皱、防污、防水等功能,加入整理助剂,这些整理助剂分解后可能会产生甲醛。国家目前并没有规定能够分解出甲醛的整理助剂不能用,只是规定不得甲醛残留超标。”张玉莲说。

一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用同样一种整理助剂,是否会出现甲醛超标,取决于企业工艺控制的技术成熟程度。“现在虽然开发了一些不会释放出甲醛的可替代整理助剂,但是在价格、整理效果上都暂时未能超越传统的整理助剂。”

此外,童装出厂检验存在出口和内销“两张皮”的现象。“用于出口的童装往往都是大批量,几个集装箱一起出口,海关严格要求提供每一批次的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但是在内销市场,多数是几十件、几百件的批发出去,很少有批发商要求每批次都提供检验报告,小企业也往往就放松了警惕。”王敏健说。

放心童装还需监管“给力”

据记者了解,每到“六一”儿童节前夕,各地都会对儿童服装进行检测,不合格产品也会被媒体曝光,2011年广西、辽宁、上海、四川、浙江等多地就对儿童服装进行检测,并发布了检测结果,但是儿童服装的质量不合格的问题依然存在。业内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守株待兔”的模式使“日常监管”完全走样。

海南省一家童装生产商告诉记者,国家对儿童用品的标准有全面、严格的规定,但是在执行层面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地方检测机构为了收费,出示有问题的监测报告。

“其实,对于批发市场,相关职能部门的检查、检测力度远远不够,对于质检部门的检查,商家有很多方法可以逃避,例如,每年相关部门的监测时间大多为4次,且都在较为固定的时间,一到检查、检测的时间,商家就会马上换上质量合格的产品,检测人员一走,马上换上另一批次的产品。”这位生产商说。

生产商的观点也得到了网友的认同。网友“刘凯玲”坦言,不打破节前应景的市场检查和信息披露作风,儿童消费安全难以得到真正保障。如果相关部门只在儿童节前夕例行公事发布有童装不合格的信息,只注重儿童节期间的应景治理,而放松日常监管和信息披露,该有多少儿童为此付出健康代价。

网友“奚旭初”说,监管不能靠节前突击。问题产品不是恰逢“突击”才冒出来,此前就一直在坑害消费者,职能部门的日常监管和临时抽查不能本末倒置。

 
 
更多>同类纺织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纺织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们的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404页面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0084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