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是我国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之一。记者日前在部分中西部省市调研,及在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经验交流大会上采访时了解到,自2009年以来,纺织行业将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紧密结合,通过龙头企业带头、产业链异地再造、依托专业市场等形式,快速推进,逐步形成了中部加快发展、西部特色发展、东部优化发展的格局。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出现了纺织产业园区定位趋同甚至恶性竞争,市场配套程度低,转移企业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一些承接地求大求全、特色不鲜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纺织产业转移成效明显 形成特色模式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移快速推进,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2011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比2009年增长1倍以上,产值规模占全国的比重从2009年的11.5%上升至2011年的19.7%。其中,向中西部转移的棉纺织规模已经超过600万锭,中西部地区纱、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9%和27.2%。
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纺织行业加快了升级步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调查表明,中西部棉纺织、服装效益突出,国内服装制造业产值增长超过1倍的有八个地区,分别是江西、湖北、河南、辽宁、安徽、湖南、四川和河北,尤其是西部地区纺织业和服装业成本利润率比2009年增长了1.3倍。同时,大庆纺织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纺织产业园区或集聚区有近百个。2011年形成的产值已经达3000亿元。此外,优势特色产业得到加强。如广西持续推进东桑西移、东稠西移工程,目前桑蚕茧和蚕丝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5%和20%,2011年广西规模以上纺织企业销售收入增长60%,销售利润率达6.3%,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转移模式:一是利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带动转移。如江西奉新产业园,依托金源纺织、宏昌纺织等企业投资,5年内棉纺能力由不到20万锭发展到185万锭。安徽安庆引进华茂集团建设国际纺织工业城,吸引国内外上下游及相关企业入驻,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供应链相关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二是通过东中西区域对接,推进产业链异地再造。如江苏南通纺织城依托河南太康的棉花和人力资源优势,组织纺织城里的企业集体投资太康,并最终达成了通泰纺织等9大项目落地。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通过跨区域合作在安徽郎溪县投资500多亿元建设郎溪经都产业园,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三是依托专业市场带动。中西部一些重要的经济带、产业带充分利用自身消费市场广阔的优势,大力建设纺织品专业市场,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前来投资。例如,河南郑州通过大力发展银基商贸城、锦荣轻纺城等大型服装服饰批发市场,带动了以西裤为代表的河南服装产业快速发展。
地区间趋同 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凸显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产业转移正在加快推进,但在转移过程中也凸显出了一系列问题,亟待重视。
首先,一些承接地发展定位不明确,地区间、园区间产业趋同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出现恶性竞争。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院长李进才介绍,各地都把规划建设纺织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但个别地区提出的园区规划面积非常大、产业链要求非常全面,而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远远难以支撑。中西部省份承接性园区布点太多,优势和特色考虑有些不足。一些地方没有形成跨区域产业链协作的意识,重复布局,为了争夺项目降低承接门槛,或根本没有门槛,承接的纺织项目水平参差不齐,甚至一些不该转移的落后产能也混于其中。
其次,在转移中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市场配套程度较低。李进才说,目前在有些承接地,骨干企业转过来了,但配套企业难以在骨干企业周边形成一个支撑产业链的集群。一些地方纺织品专业市场发展程度较低,直接制约了企业中间产品的获取、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一些地方产品销售物流成本高,使成本比较优势受到削弱,也给企业发展带来困惑。此外,大部分地区对纺织产业转移后的后续发展考虑还不够,纺织企业需要的科技支撑、融资支撑、人才支撑、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明显不足,感到发展缺乏后劲。
与此同时,部分东部纺织企业盲目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转移面临诸多风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杨峻透露,近年来,为规避贸易壁垒和降低生产成本,到东南亚地区投资建厂的纺织服装企业增多,目前有1000多家服装企业有向东南亚转移的意图或者已经启动。但不少企业遭遇到承接地产业配套条件较差、劳动力素质低、基础设施落后、政局不稳等方面的问题。有的向海外转移的企业自身实力和跨国经营管理能力不足,转移过后生产经营出现困难。
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以快速转移促升级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表示,我国纺织行业对外依存度高,劳动力成本上涨影响较突出,尤其是今年棉花内外差价大,外需市场萎缩,今年一季度纺织行业出口效益均差于工业的平均水平,棉纺、化纤产品价格更是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亏损企业亏损额成倍增加,企业运行较为困难。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过去的增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必须通过产业转移加快结构调整,创造纺织工业的竞争新优势。为此,受访企业和专家建议:
一是立足产业转移,积极推动产业升级。纺织产业转移必须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产业转型升级上,转移成功与否,不在于企业的搬迁,生产能力的扩大,而在于有没有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东部地区在产业转移中要实现产业提升,要发展纺织服务高端制造业,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要与培育优势产业相结合,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同时要特别注意与承接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二是加强区域协调,形成转移合力。东部地区是纺织产业的密集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具有市场、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和国际化企业链的优势,通过吸引高端要素资源集聚,重点发展纺织高新技术、设计创意、品牌渠道等较为高端的环节,为转移到中西部的纺织产业提供技术和品牌支持。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资源、劳动力优势,建设完整的跨区域纺织产业链,形成与纺织行业上下游价值链相协调的产品体系,完善产业园区内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为东部转移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优势,进一步做好纺织产业转移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保障工作。应积极建设全国纺织产业转移信息化网络平台,围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质量检测和技术认证开展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等服务,建立一批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国家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同时,根据行业技术进步需要,加强对行业人才的培训服务,包括中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新型技术工作的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