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食品安全是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作为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家纺产品的质量问题也应当引起生产企业的格外重视。目前,家纺行业正处于大发展阶段,家纺企业都在不遗余力地打造品牌、创新求变。在这个阶段,企业、行业尤其要重视产品质量,因为质量是品牌立足之本,是企业生存之根。
质量问题面面观
虽然行业一直在呼吁家纺产品尤其是与人体接触时间最长的床上用品必须保证产品质量,但相关问题还是屡次出现,令人担忧。
2011年整个冬天人们都在讨论蚕丝被的质量问题。在几次蚕丝被以次充好的事件被曝光后,消费者对蚕丝被产品的信任度直线下降。
被芯填充物只是家纺产品质量检测的一项,家纺面料的好坏同样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有部分床品面料色牢度不合格,有些ph值不达标,还有一些不能水洗,或存在洗涤后脱丝、缩水等问题。对于每日伴随人体八九个小时的家纺产品,消费者不敢掉以轻心。
家纺产品的另一大种类––窗帘,其质量更不让人省心。有消费者反映,家里的窗帘经过水洗后,从280厘米缩成230厘米,缩水率近18%。还有消费者反映,久经日晒,自家的窗帘晒出了窗户形状的印迹。窗帘的缩水率和日晒牢度一直是最为困扰消费者的问题。
床品:花高价买“放心”
谁来对以上问题负责?是销售产品的商场,还是生产产品的厂家?由于家纺行业一直缺乏售后服务的概念,以上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如果昂贵的床品面料由于没有使用适当的方法洗涤而造成问题,无论是商家还是厂家都不会对此负责,产品不能退换。反正产品已经出售,至于后续的清洁问题就不在他们的管辖范围内了。
对于被芯的质量问题,市场给予消费者的答案就是要购买正规的品牌产品。我们不禁要问,那么不正规的产品是如何流入市场的?又是如何堂而皇之地进入销售渠道的?
点评:不能否认的是,品牌产品的确有较为严格的监管,质量比较有保障。然而,品牌产品价格高却是不争的事实,消费者不得不为了买个“放心”,而付出高于商品本身几倍的金额。尽管如此,消费者还是愿意为品牌买单,这也是现在各个企业都在争先恐后打造品牌的原因。企业需要明确的是,消费者之所以选购品牌,不是因为有哪个明星代言,而是看重品牌背后对质量的严格把控。
窗帘:上下游博弈还是协同?
床品还有品牌可言,而对于没有品牌的窗帘行业,如何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目前,窗帘产品有3种销售渠道––窗帘市场、独立门市和设计公司(包含工作室及独立设计师)。事实上,设计公司也是从窗帘市场拿货,只是多了一道帮消费者挑选的程序。大部分无需设计师的消费者还是通过前两个渠道购买,然而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像商场有严格的监管。通常,消费者遇到洗后变形、小幅缩水等情况都默默承受,因为他们知道窗帘产品很难退换。
在窗帘市场经营销售的大部分商户为窗帘布艺经销商,遇到要求退换货的消费者他们颇感无奈。因为产品的确是他们卖的,但是却不是他们生产的。经销商只负责进货,将布这个半成品加工成窗帘。而消费者按照在商场消费的惯例,有问题就要找卖家。
有经销商表示十分为难:“部分窗帘产品就像三无产品,作为经销商我们特别难处理。我们无法对产品质量负责,缩水率问题还不像质地是否强韧这种问题通过表面就能看出来。但是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声誉,为了达到让客户满意的目标,只能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处理。因为我们没有依据说服消费者,不能提供充分的证据,如检测凭证等。”
经销商的难处不仅在于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上游企业––窗帘面料商不能提供完善的检测凭证以及符合行业标准的证明,更是因为如果经销商提出这类要求,这些面料企业有可能采取停止对其供货的措施。
在经销商与面料商的博弈中,显然面料企业占了上风。毕竟,现在窗帘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建材类的经销商都转战窗帘市场,面料企业并不担心销售问题。此外,由于监管不严格,经销商不会为销售不合格产品受到太多责罚,因此大多数经销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遇到客户纠缠再想办法处理。
点评:经销商与面料商的关系不应该是博弈,而应该是相互协同。因为在窗帘行业,经销商和面料商的责任难以分清,他们都担负着生产的责任,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制造商。行业标准制约的是产品本身,并不分面料还是后加工,也就是说经销商与面料商身处同一条船上,共同受到行业、市场的监管。因此,无论是面料商还是经销商,都应该为了制造更好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品牌而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制定标准是产品、市场规范化的前提,执行标准是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在责任不清、监管不严的当下,执行标准靠的是行业自律,但是终有一天市场会规范起来,到时企业如何生存,如何重建消费者的信任就是一大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转向内销市场,内销面料商应该感到危机,因为外贸企业的产品都经过了出口的严格把关,质量十分有保证,产品优势很明显,一旦他们掌握了内销渠道,必将要分流甚至是占据大部分国内窗帘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