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阿克苏  纺织  生态  染料  人民币  皮棉  服装定制  盛泽  卢比  美棉  降税  化纤  环保  服装  丝路柯桥  染费  缅甸  中俄  棉纱  不染色 

需求不旺成聚酯市场“头号杀手”

   日期:2018-12-10     评论:0    

近一两个月,记者听到很多化纤企业反映经营出现困难,产品价格快速下跌,但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月化纤行业运行主要数据看,情况还比较乐观。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存在矛盾,是否说明行业运行拐点已至?造成行情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在重重困难之下,企业如何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赶往上海,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聚酯论坛”上寻找答案,发现需求不旺正是当前市场的“头号杀手”。

11月10日~11日,由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中国化纤总公司主办,中纤网(ccfei)、英国泰克荣(tecnon orbichem)公司承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聚酯论坛”在上海如期举行。经过多年积累,该论坛已经拥有了很高的人气,与会人士通过积极交流探讨,总能找到分析市场现状及趋势的新思路,并且总有一些新变化通过这一平台迅速传播开来。

9月以来“甜蜜光景”消失

记得今年六七月份,记者到纺织化纤产业发达的江苏吴江地区了解情况,当地人士反映“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还好”。不过,当时的好光景并没有让人产生太多惊喜,业内人士反而为下半年形势感到忧心忡忡。导致这种忧虑的最大原因,是当时外部需求不畅已经初显端倪,而布厂、服装厂的库存正在积压。此外,受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企业贷款成本上升,融资难度增加,加上原材料、用工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叠加影响,行业形势难以一帆风顺。

事实的确如此,如果说1~9月化纤行业尤其是聚酯涤纶行业还沉浸在去年以来的“甜蜜光景”中,那么9月以后的日子就有些难过了。本届论坛上,多位人士指出,自9月24日以来的一个多月时间,涤纶长丝平均售价下跌了2000元/吨,从17000元/吨跌到15000元/吨,而且目前价格底部是否出现还为未可知。业界普遍认为,需求的持续下降可能会令聚酯涤纶后市行情继续下行。

纺织化纤需求情况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据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秘书长郑俊林了解,多数企业认为目前的经济环境并不比金融危机时好多少,虽然造成两者困境的根本原因大相径庭,但导致的结果却少不了需求下降,市场信心减弱。据郑俊林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速均呈现逐季度回落趋势。而对纺织需求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几月逐月下降,8月实际可比增长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增长10%,尤其是扣除产品价格不止一倍的增长以后,数量的增长微乎其微。

同时,如果从化纤行业运行的周期性规律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当前市场表现一致。郑俊林指出,在快速发展了十多年后,化纤行业运行周期已经从4~5年缩短至2~3年。经历过自2009年上半年至今两年半时间的恢复性增长后,当前进入下降阶段也很正常。

需求不旺自下游向上传导

记者了解到,进入第四季度,纺织行业订单出现了快速下滑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受到了下游服装、家纺工厂订单减少的影响,并呈现自下游向上游传导的趋势。

江苏恒力化纤销售部总经理孟红军告诉记者,目前化纤厂库存水平还比较正常,但终端服装、面料企业库存太大,下游开工率不足,会很有可能影响化纤行业明年的订单。有数据显示,下游服装、面料工厂开工率仅40%左右,工厂普遍反映接不到订单。熟稔市场行情的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华东办事处副主任史巧观也谈到,目前除吴江地区织机开工率尚可,在6成左右,其他织造业发达的地区开工率都很低。部分织造厂由于接不到订单,现金流不足,已经将工人的工资打了7折。史巧观同时指出,下游需求不旺已经逐步传至聚酯涤纶企业,目前一些化纤厂库存逐渐达到20天以上并且还在增加。

对于纺织行业这轮自下而上的困局,孟红军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供需失衡,是上游供给几何增长与终端消费线性增长的错配所致。据他介绍,化纤行业1~9月份产销两旺,主要受益于下游大量增加的织机产能,但9月份后市场环境骤变,新增织机的厂家发现产品难以销售,只能被迫停机,进而影响了对化纤原料的采购和价格。而上游供给几何增长的原因,则既是由于各家企业在新一轮扩产潮中不甘落后,希望更为充分地利用技术装备的后发优势,也因为去年短期内集中形成的服装库存采购需求,给上游企业造成需求成倍放大的错觉。2009年化纤新增产能在100万吨左右,2011年新增产能达370万吨,预计2012年新增产能将达700万吨以上,这还是扣除了由于设备关键零部件紧张等因素,造成部分新增产能推迟或暂停投产的部分。但是,在老百姓的终端需求上,受购买力、衣柜容量等客观条件限制,真实消费量却是线性稳定增长。另外,人民币升值削弱了外部需求,出口订单转移到越南、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地区。

聚酯链由哑铃形向橄榄形转变

对于目前以聚酯涤纶为代表的化纤产能的几何式增长,业内人士持有不同的看法。部分人士认为,与以往需求决定供应的情况不同,在技术进步催化下的产品差异化、市场多元化,使供应对需求的影响与日俱增。换句话说,高速增长的供应量,在扩大应用领域的基础上,能够刺激需求的增长。这类人士认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初恒力集团投产20万吨涤纶工业丝,占行业总产能接近30%,被业内视作庞然大物而惊恐连连。但最终,20万吨产能由于工业丝应用领域的扩大和用量的增长,被市场消化了,甚至其后其他企业扩建的30万吨产能也被市场容纳了。还有一个现象可以证明这种观点,就是以往是聚酯涤纶厂请下游客户吃饭,现在很多客户反过来邀请聚酯企业,说明即使供应量大大增加,供应方在市场上的影响力还在增加。

但并非所有人士都如此乐观。欧洲国际人造丝和合成纤维委员会理事长frederic vanhoute就是产能过剩观点的代表。在记者的印象中,来自欧盟的人士多次参加中国化纤会议,都在就亚洲产能高速扩张,欧盟等地区相关产业受到进口产品影响等问题进行阐述。frederic vanhoute坦白地指出,目前全球聚酯产能严重过剩,并仍有恶化趋势。他呼吁世界化纤业界从投资、贸易、环境、创新等角度进行审慎而全面的考虑,共同用负责任的市场行为促进全球化纤业的健康发展。客观地说,排除立场性问题,他的一些观点对行业具有警示和启发意义。

聚酯涤纶毕竟只是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要判断企业当前的扩能行为是否恰当,还是要将其放在产业链中进行整体考虑。浙江恒逸石化有限公司行业分析师徐智龙指出,包含px、pta、聚酯环节的产业链形态,正在由哑铃形向橄榄形转变,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pta产能的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pta产能达到5400万吨,中国将突破2000万吨。以恒逸、荣盛、恒力、绍兴远东、三房巷、桐昆等为代表的国内大型聚酯企业,正在向下游不断延伸,实践产业链一体化道路。多家企业新建的pta装置投产后,除满足自身需求外,将有大量产品外卖。相比之下,聚酯的另一个主要原料meg,虽然出现了煤化工等新型工艺路线,但受政策、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影响,2011~2012年国内几乎没有新产能投放,还将大量依赖进口。

创新驱动主导未来发展模式

当企业在脚踏实地的分析当前现状,展望未来行情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士抬头“仰望星空”,看看未来行业的道路应该如何走。

“‘十五’、‘十一五’时期,化纤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驱动,增长模式属于数量型;‘十二五’时期,行业发展将更加依赖于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将转向质量效益型、节能环保型。”郑俊林的这番话令记者印象深刻。不可否认,技术进步仍是行业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引擎,但“创新”二字尤为重要。业内专家早指出,当世界纺织化纤产能大量转移至中国,其他国家和地区纺织产业基础日益稀薄时,他们也逐渐失去了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动力。因此,中国纺织工业再要将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作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已没有可能性,自主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郑俊林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创新驱动的内涵:在装备技术创新上,要实现重大装备、关键设备的突破;在工艺产品上,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甚至引领需求的新产品、新工艺;在制度、机制创新上,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行业整体运作机制、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企业并购重组等都需要创新思维;在管理、营销模式上,要建立现代化管理模式,将以往“点对点”营销调整成产业链市场营销。

当前,宏观经济的低迷让业内弥漫着悲观情绪,但史巧观却告诉记者:形势不好对企业而言是坏事,对行业而言则可能是好事。他的这一观点,基于恶劣环境的倒逼作用。形势扶摇直上时,企业做常规产品都赚钱,就不会多花心思在产品创新上;而当市场持续低迷时,各种压力将会倒逼企业重视产品开发与创新。这就是为什么危机之后新产品新技术大量涌现,企业节能减排意识显著增强。

11月8日,澳大利亚通过了吉拉德政府提出的“碳税”法案。至此,这项备受争议的法案正式成为法律。澳大利亚是发达经济体中人均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碳税”的实施将使得澳大利亚成为欧洲之外碳排放限制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碳关税日益成为各国碳减排新选择,并很有可能形成新的贸易保护手段时,占据世界总产能60%以上的中国化纤行业,必须对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寻求二者协调发展的解决之道。

 
 
更多>同类纺织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纺织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们的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404页面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0084311号